发明名称 降尘的不稳定尘源位置的探察方法
摘要 一种降尘的不稳定尘源位置的探察方法。存在于具有以评价地点(i<sub>M</sub>、i<sub>N</sub>)为起点、向代表风向(WD)的风上游的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的第1、第2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M</sub>,i<sub>t</sub>)、γ(i<sub>N</sub>,i<sub>t</sub>))之中的坐标点(p)的评价地点(i<sub>M</sub>、i<sub>N</sub>)的尘源探查区域的中心轴垂直截面积(S<sub>p1</sub>、S<sub>p2</sub>)乘以系数(B<sub>1</sub>)而计算出假定发尘量(E<sub>1</sub>、E<sub>2</sub>),判定假定发尘量(E<sub>1</sub>、E<sub>2</sub>)的比是否处于预定的范围内。
申请公布号 CN103874937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1.20
申请号 CN201280050522.1 申请日期 2012.08.15
申请人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伊藤信明
分类号 G01W1/00(2006.01)I 主分类号 G01W1/0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段承恩;徐健
主权项 一种降尘的不稳定尘源位置的探察方法,包括:煤尘量设定工序,将间隔时间周期Δt<sub>d</sub>的第i<sub>t</sub>时刻作为时刻t<sub>d</sub>(i<sub>t</sub>),在互不相同的2个以上降尘评价地点i的、从时刻t<sub>d</sub>(i<sub>t</sub>-1)到时刻t<sub>d</sub>(i<sub>t</sub>)的期间即期间T<sub>d</sub>(i<sub>t</sub>),捕集降尘,得到每单位时间的降尘量M的测定值;代表风向导出工序,在所述降尘评价地点i的附近,在所述期间T<sub>d</sub>(i<sub>t</sub>)以比所述时间周期Δt<sub>d</sub>短的时间周期Δt<sub>wint</sub>连续测定风向,导出所述期间T<sub>d</sub>(i<sub>t</sub>)中的代表风向WD(i<sub>t</sub>);代表风速导出工序,在所述降尘评价地点i的附近,在所述期间T<sub>d</sub>(i<sub>t</sub>)以所述时间周期Δt<sub>wint</sub>连续测定风速,导出所述期间T<sub>d</sub>(i<sub>t</sub>)中的代表风速WS(i<sub>t</sub>);颗粒落下速度导出工序,根据在所述期间T<sub>d</sub>(i<sub>t</sub>)捕集到的降尘颗粒的落下速度的测量值或降尘颗粒的粒径分布,导出所述期间T<sub>d</sub>(i<sub>t</sub>)的各个降尘颗粒的颗粒落下速度V<sub>s</sub>;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设定工序,作为所述期间T<sub>d</sub>(i<sub>t</sub>)中的降尘探察区域γ(i,i<sub>t</sub>)而设定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M</sub>,i<sub>t</sub>)和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N</sub>,i<sub>t</sub>),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M</sub>,i<sub>t</sub>)具有以第一降尘评价地点i<sub>M</sub>为起点、向所述代表风向WD(i<sub>t</sub>)的风上游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轴,并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周围设置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宽度而将从所述第一中心轴沿垂直方向到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宽度的距离范围作为区域,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N</sub>,i<sub>t</sub>)具有以与所述第一降尘评价地点i<sub>M</sub>不同的第二降尘评价地点i<sub>N</sub>为起点、向所述代表风向WD(i<sub>t</sub>)的风上游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轴,并在所述第二中心轴的周围设置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宽度而将从所述第二中心轴沿垂直方向到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宽度的距离范围作为区域;最大降尘信息导出工序,导出如下信息:在所述第一降尘评价地点i<sub>M</sub>,在包括1个或2个以上连续的所述期间T<sub>d</sub>(i<sub>t</sub>)的期间T<sub>g</sub>(k)内测定的所述降尘量M的测定值为最大的时刻t<sub>d</sub>(i<sub>t</sub>)的最大降尘量M<sub>max</sub>(i<sub>M</sub>)、该时刻t<sub>d</sub>(i<sub>t</sub>)的所述第一降尘评价地点i<sub>M</sub>的i<sub>t</sub>即i<sub>max</sub>(i<sub>M</sub>)、该时刻t<sub>d</sub>(i<sub>t</sub>)的所述代表风向WD<sub>max</sub>和所述代表风速WS<sub>max</sub>;距离计算工序,作为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M</sub>,i<sub>t</sub>)而使用γ(i<sub>M</sub>,i<sub>max</sub>(i<sub>M</sub>)),作为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N</sub>,i<sub>t</sub>)而使用与所述期间T<sub>g</sub>(k)内的任意期间T<sub>d</sub>(i<sub>t</sub>)对应的i<sub>t</sub>,计算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M</sub>,i<sub>max</sub>(i<sub>M</sub>))及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N</sub>,i<sub>t</sub>)这二者中所含的可实施尘源探索的三维区域中的坐标点p与所述第一降尘评价地点i<sub>M</sub>之间的第一距离L<sub>d</sub>(i<sub>M</sub>)、以及所述坐标点p与所述第二降尘评价地点i<sub>N</sub>之间的第二距离L<sub>d</sub>(i<sub>N</sub>);截面积计算工序,使用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宽度来计算在包括所述坐标点p的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M</sub>,i<sub>max</sub>)的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垂直面上的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的截面积即第一尘源探察区域中心轴垂直截面积S<sub>p1</sub>,使用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宽度来计算包括所述坐标点p的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γ(i<sub>N</sub>,i<sub>t</sub>)的所述第二中心轴的垂直面上的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的截面积即第二尘源探察区域中心轴垂直截面积S<sub>p2</sub>;发尘量计算工序,计算与所述第一尘源探察区域中心轴垂直截面积S<sub>p1</sub>成比例的第一假定发尘量E<sub>1</sub>和与所述第二尘源探察区域中心轴垂直截面积S<sub>p2</sub>成比例的第二假定发尘量E<sub>2</sub>;尘源判定工序,对于具有包括所述坐标点p的多个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的组合,若在所述发尘量计算工序计算出的、所述第一假定发尘量E<sub>1</sub>与所述第二假定发尘量E<sub>2</sub>之比在预定的上下限阈值的范围内,则将所述坐标点p判定为是所述期间T<sub>g</sub>(k)中的具有所述时间周期Δt<sub>g</sub>以上的时间跨度的主要不稳定尘源,若在所述发尘量计算工序计算出的、所述第一假定发尘量E<sub>1</sub>与所述第二假定发尘量E<sub>2</sub>之比在所述预定的上下限阈值的范围之外,则将所述坐标点p判定为不是所述期间T<sub>g</sub>(k)中的具有所述时间周期Δt<sub>g</sub>以上的时间跨度的主要不稳定尘源,并且在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和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均不包含所述坐标点p的情况下,不进行所述坐标点p的降尘的不稳定尘源的判断,在烟羽方程中,将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中心轴作为烟羽中心轴,计算所述烟羽中心轴上的所述第一距离处的烟羽扩散宽度,将计算出的所述烟羽扩散宽度用作所述第一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宽度,将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中心轴作为烟羽中心轴,计算所述烟羽中心轴上的所述第二距离处的烟羽扩散宽度,将计算出的所述烟羽扩散宽度用作所述第二降尘发生源探察区域宽度。
地址 日本东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