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智能音频驱动电路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音频驱动电路,包括保险丝F1、可调电阻VR1、整流桥BR1、电感L1、电感L2、电阻R1至电阻R15、电容C1至电容C9、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变压器T1、音频器件、PWM转换器芯片U1、光电耦合器U2和可控稳压源U3;保险丝F1的一端连接市电的火线端,保险丝F1的另一端和可调电阻VR1的一端均与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入端连接,可调电阻VR1的另一端和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入端均与市电的零线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PWM转换器芯片驱动音频电源工作,能够杜绝电路尖峰的产生,避免了音频驱动对音频器件的干扰,具有对电路的保护作用。
申请公布号 CN204887411U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2.16
申请号 CN201520717651.2 申请日期 2015.09.16
申请人 深圳市暗能量电源有限公司 发明人 彭国允;尹宏亮
分类号 H04R3/00(2006.01)I 主分类号 H04R3/00(2006.01)I
代理机构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代理人 李悦;张鹏
主权项 智能音频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险丝F1、可调电阻VR1、整流桥BR1、电感L1、电感L2、电阻R1至电阻R15、电容C1至电容C9、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变压器T1、音频器件、PWM转换器芯片U1、光电耦合器U2和可控稳压源U3;所述保险丝F1的一端连接市电的火线端,保险丝F1的另一端和可调电阻VR1的一端均与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入端连接,可调电阻VR1的另一端和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入端均与市电的零线端连接;所述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出端和电容C1的一端均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均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出端、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1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与变压器T1的第一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和变压器T1的第一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均与PWM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一开漏端连接;PWM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一开漏端和PWM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开漏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均与PWM转换器芯片U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变压器T1的第二初级线圈的一端,变压器T1的第二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均与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容C6的一端和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电感L2的一端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音频器件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和电阻R8的另一端均与音频器件的负极连接;电阻R9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均与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电阻R11的一端均与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电阻R12的一端还连接可控稳压源U3的参考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和可控稳压源U3的正极端均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8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可控稳压源U3的负极端和电阻R13的一端均与光电耦合器U2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电阻R13的另一端均与光电耦合器U2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一端和光电耦合器U2的正极输出端均与PWM转换器芯片U1的反馈端连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和电阻R15的一端均与PWM转换器芯片U1的电流检测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PWM转换器芯片U1的地端和光电耦合器U2的负极输出端均接地。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白石塘吉祥路8号大华工业区A、D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