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轮距调整转向联动机构
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行走领域,公开了一种轮距调整转向联动机构,包括车架、右驱动四边形ABCD、右联接平行四边形DCNM、左驱动四边形EFGH、左联接平行四边形HGNM及左、右转向节和车轮组成,伴随轮距调整的联动等腰转向梯形ABFE,实现轮距调整过程中及调定任意轮距后均可适应车辆的行驶转向;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轮距无级调整机构,由轮距调整转向联动机构中保留轮距调整部分、去掉联动转向部分构成,由一组轮距调整转向联动机构和一组车辆轮距无级调整机构组成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前轮转向底盘,由两组相同的轮距调整转向联动机构组成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四轮转向底盘,可以适应不同行距的农作物机械化作业要求。
申请公布号 CN103448797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2.09
申请号 CN201310395533.X 申请日期 2013.09.03
申请人 中国农业大学 发明人 魏文军;张旭辉;李海涛;刘平义;车玉秋;张绍英
分类号 B62D9/00(2006.01)I;B62D7/00(2006.01)I;B62D21/14(2006.01)I 主分类号 B62D9/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轮距调整转向联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车架(19)上设置有纵向滑道(191)、右横向滑道(192)和左横向滑道(193),右横向滑道(192)和左横向滑道(193)共运动轴线并与纵向滑道(191)的运动轴线垂直且对称布置,右驱动四边形ABCD由右转向臂(10)、右平衡杆(14)、右摆杆(8)和右导杆(12)各端点顺序转动连接构成,右导杆(12)与车架(19)移动联接由右横向滑道(192)约束,取右转向臂(10)长为L<sub>10</sub>、右导杆(12)长为L<sub>12</sub>,当右摆杆(8)分别与右导杆(12)和右平衡杆(14)垂直时,右驱动四边形ABCD中右转向臂(10)与右导杆(12)的夹角为直行底角g<sub>0</sub>,则右摆杆(8)长为L<sub>8</sub>=L<sub>10</sub>×sing<sub>0</sub>,右平衡杆(14)长为L<sub>14</sub>=L<sub>12</sub>‑L<sub>10</sub>×cosg<sub>0</sub>,右转向节(16)与右转向臂(10)成180°‑g<sub>0</sub>角固连、共同绕A点转动,右转向节(16)联接右车轮(18)并控制其方向,左驱动四边形EFGH由左转向臂(9)、左平衡杆(13)、左摆杆(7)和左导杆(11)各端点顺序转动连接构成,左导杆(11)与车架(19)移动联接由左横向滑道(193)约束,左转向臂(9)与右转向臂(10)等长,左导杆(11)与右导杆(12)等长,左摆杆(7)与右摆杆(8)等长,左平衡杆(13)与右平衡杆(14)等长,左转向节(15)与左转向臂(9)成180°‑g<sub>0</sub>角固连、共同绕E点转动,左转向节(15)联接左车轮(17)并控制其方向,主动杆(1)与车架(19)移动联接由纵向滑道(191)约束,主动杆(1)的一端分别与转向杆(2)、左前连杆(3)、右前连杆(4)的端点转动连接于M点,转向杆(2)另一端分别与左后连杆(5)、右后连杆(6)的端点转动连接于N点,右前连杆(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右驱动四边形ABCD的顶点D上,左前连杆(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左驱动四边形EFGH的顶点H上,右后连杆(6)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右驱动四边形ABCD的顶点C上,左后连杆(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左驱动四边形EFGH的顶点G上,左前连杆(3)、右前连杆(4)、左后连杆(5)、右后连杆(6)四杆等长,转向杆(2)与右摆杆(8)等长,形成左联接平行四边形HGNM和右联接平行四边形DCNM,左转向节(15)与右转向节(16)等长,主动杆(1)相对车架(19)的纵向滑道(191)移动,左、右车轮的轮距改变,转向杆(2)相对主动杆(1)绕M点转动,联动等腰转向梯形ABFE两底角不相等,实现左、右车轮的转向,转向杆(2)与主动杆(1)共线时,联动等腰转向梯形ABFE两底角相等,左、右车轮直线行驶。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