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纵向隧穿场效应晶体管
摘要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纵向隧穿场效应晶体管,能够在不增大器件泄漏电流的同时增大器件开态电流,其技术方案可概括为:纵向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由缓冲层设置在半导体衬底上方,源区、本征区及漏区分别设置于缓冲层上方,外延本征区设置于本征区的上方,一侧与漏区相接触,另一侧外延至一部分源区的上方,栅氧化层设置在源区与外延本征区交叠部分的上方,其上方设置有金属栅,一个侧墙设置在源区的上方,另一个侧墙设置在外延本征区及漏区上方,应力膜覆盖在源区、漏区、金属栅及两个侧墙的上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埋氧层在漏极下方开口,能够在不增大器件泄漏电流的同时增大器件开态电流,适用于隧穿场效应晶体管。
申请公布号 CN105118858A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2.02
申请号 CN201510504688.1 申请日期 2015.08.17
申请人 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王向展;刘葳;曹建强
分类号 H01L29/739(2006.01)I;H01L29/06(2006.01)I 主分类号 H01L29/739(2006.01)I
代理机构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代理人 李凌峰
主权项 纵向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包括半导体衬底(1)、源区(2)、本征区(3)、漏区(4)、栅氧化层(5)及金属栅(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层(10)、外延本征区(11)、应力膜(12)及两个侧墙(9),所述缓冲层(10)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上方,源区(2)、本征区(3)及漏区(4)分别设置于缓冲层(10)上方,且本征区(3)的两侧分别与源区(2)及漏区(4)相接触,源区(2)与本征区(3)的厚度相同且小于漏区(4)的厚度,外延本征区(11)设置于本征区(3)的上方,一侧与漏区(4)相接触,另一侧外延至一部分源区(2)的上方,外延本征区(11)的上表面与漏区(4)的上表面齐平,栅氧化层(5)设置在源区(2)与外延本征区(11)交叠部分的上方,其下表面与外延本征区(11)的上表面相接触,金属栅(6)设置在栅氧化层(5)上方,一个侧墙(9)设置在源区(2)的上方,其一侧与金属栅(6)相接触,另一个侧墙(9)设置在外延本征区11及漏区(4)上方,其一侧与金属栅(6)相接触,应力膜12覆盖在源区(2)、漏区(4)、金属栅(6)及两个侧墙(9)的上方。
地址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