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高海拔环境下蓝孔雀人工繁育方法
摘要 本发明型涉及高海拔环境下蓝孔雀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杂交技术”,获得早期的雏蓝孔雀;模拟和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种蓝孔雀受精率;设计了专用蓝孔雀孵化机;制订了蓝孔雀人工孵化技术流程;制订了规范的蓝孔雀人工养殖技术流程。本发明解决了在高原地区蓝孔雀人工繁育孵化率和成活率低的难题。
申请公布号 CN105104290A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2.02
申请号 CN201510434731.1 申请日期 2015.07.22
申请人 西宁山雨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马国栋;芮玉源;马子珂;罗燚;;朱灵
分类号 A01K67/02(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7/02(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代理人 郭官厚
主权项 高海拔环境下蓝孔雀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利用“杂交技术”,获得早期的雏蓝孔雀;S2模拟和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种蓝孔雀受精率,根据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将蓝孔雀孵化温度和湿度数值、育雏温度和湿度数值分别进行调整,并确保场地干燥,养殖温度舒适,降低养殖密度,增大种蓝孔雀采食量和饮水量,提高种鸟受精率;S3设计专用的蓝孔雀孵化机,在现有的微电脑自动控温控湿孵化机中,增加了超静音给氧泵、氧含量检测仪,并改进孵化盘的尺寸;S4制订蓝孔雀人工孵化技术流程,包括:S401选蛋,选择大小适中、蛋形正常、表面光滑清洁、无皱纹、裂痕、污点的种蛋,种蛋的保存温度为18℃,相对湿度70%‑80%,通风良好,保存时间不超过5天,孵化时进行消毒,用0.05%‑0.1%高锰酸钾浸泡10‑20分钟;S402孵化,孵化机内温度为37℃‑37.5℃;孵化室内温度维持在24℃‑27℃,出雏期温度下降0.5℃,孵化机内相对湿度维持在65%‑70%,出雏期采用75%,孵化室相对湿度保持65%‑70%;孵化前期,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翻蛋1次,第2周1小时‑2小时翻蛋1次,以后每3小时翻1次蛋;出雏前3天落盘后停止翻蛋;S5制订规范的蓝孔雀人工养殖技术流程,包括:S501养殖环境选择,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室内气温不高于28℃;S502环境控制,1‑7日龄,为了防止雏孔雀脱水,相对湿度宜保持在65‑70%,以后保持干燥;1‑7日龄光照为24小时,青年期采用自然光照,产蛋孔雀恒定为17小时;根据蓝孔雀年龄控制养殖密度;S503雏鸟饲养,育雏期为0‑70日龄;孔雀属早成鸟,出壳后便能啄食,进行笼上育雏,1‑3日龄时的禽舍温度为33℃‑37℃,以后每天降低0.3℃,直至35‑40日龄时脱温;雏雀开食前先用多种维生素水或0.02%高锰酸钾水开饮,然后饲喂雏鸡料和黄粉虫;期间供应充足的饮水,饮水中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B溶液;40日龄后逐步让孔雀到室外活动,使其慢慢适应外界的环境、气候、温度;幼孔雀的生长发育从10日龄开始增加动物性饲料和各种微量元素,促其生长;31日龄后,每天饲喂2‑3次;饲料中适当添加玉米渣、高粱、黄粉虫、面包虫等;熟鸡蛋在饲料中的含量逐步减少;S504育成期饲养,70日龄从育雏笼转人育成栏舍饲养,密度为每30m<sup>2</sup>8‑10只;饲料为鸡料和玉米、豌豆、蔬菜等组合成的饲料,中鸡料中加入重量百分比3%的肠鱼粉,同时用盆装上保健砂放人栏舍,每天饲喂2次,同时供给2次青绿饲料;S505成年产蛋期饲养,种群雄雌比例为1:3‑4;产蛋期间增加动物性饲料及昆虫、钙、磷、维生素;秋季换羽期间增喂占饲料重量比10%的火麻仁;在舍内角落处搭上窝巢,放上软草,以利于产蛋;S506种雀饲养管理,每一栏舍饲养一组产蛋群,每组产蛋群6只,公母比1:5;S507繁殖期的饲养:换料,雏孔雀从育雏舍转入成孔雀舍后,待鸡群适应新环境后,要进行换料工作,用2—3天时间将雏孔雀料换成中孔雀料或成孔雀料;勤换垫料,保持孔雀舍干燥;保持孔雀舍环境安静,减少应激,防止惊群;S508进行定期的消毒和防疫;S6育成采收。
地址 810008 青海省西宁市昆仑路73号2号楼1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