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二氨基杂芳基取代的吲唑
摘要 式(I)的化合物<img file="dest_path_image001.GIF" wi="288" he="243" />其为Bub1激酶的抑制剂,它们的生产方法和它们作为药物的用途。
申请公布号 CN105051030A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1.11
申请号 CN201480017090.3 申请日期 2014.03.19
申请人 拜耳制药股份公司 发明人 C-S.希尔格;M.希奇科克;H.布里姆;G.西迈斯特;A.E.弗南德斯-蒙塔尔班;J.施勒德;S.霍尔顿;C.普罗伊泽;K.登纳
分类号 C07D401/14(2006.01)I;C07D403/14(2006.01)I;C07D498/02(2006.01)I;C07F7/08(2006.01)I;A61K31/506(2006.01)I;A61K31/53(2006.01)I;A61K31/535(2006.01)I;A61K31/5365(2006.01)I;A61K31/695(2006.01)I;A61P35/00(2006.01)I;A61P35/02(2006.01)I 主分类号 C07D401/14(2006.01)I
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张华;林森
主权项 式(I)的化合物,或所述化合物的N‑氧化物、盐、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异构体,或所述N‑氧化物、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异构体的盐<img file="779461dest_path_image001.GIF" wi="303" he="253" />其中X是CR<sup>6</sup>、N,Y是CH、N,R<sup>1</sup>是氢、卤素、1‑3C‑烷基,R<sup>2</sup>/R<sup>3</sup>彼此独立地是氢、卤素、氰基、羟基、1‑6C‑卤代烷基、1‑6C‑卤代烷氧基、1‑6C‑烷氧基,R<sup>4</sup>独立地是氢、羟基、卤素、氰基、1‑6C‑烷基、2‑6C‑烯基、2‑6C‑炔基、1‑6C‑卤代烷基、1‑6C‑羟基烷基、1‑6C‑烷氧基、‑O‑(2‑4C‑亚烷基)‑O‑C(O)‑(1‑4C‑烷基)、1‑6C‑卤代烷氧基、‑C(O)OR<sup>9</sup>、‑C(O)‑(1‑6C‑烷基)、‑C(O)NR<sup>10</sup>R<sup>11</sup>、3‑7C‑环烷基、‑S(O)<sub>2</sub>NH‑(3‑6C‑环烷基)、‑S(O)<sub>2</sub>NR<sup>10</sup>R<sup>11</sup>,杂芳基,其任选地独立地被氰基、1‑4C‑烷基、1‑4C‑卤代烷基、1‑4C‑卤代烷氧基取代一次或多次,其中当位于彼此的邻位时,R<sup>2</sup>、R<sup>3</sup>、(R<sup>4</sup>)<sub>n</sub>中的两个可以与它们所连接的两个碳原子一起形成杂环5、6或7元环,其含有1或2个选自O或N的杂原子,且任选地含有另一个双键和/或任选地被氧代(=O)基团和/或1‑4C‑烷基取代,n是0、1、2或3R<sup>5</sup>是(a)氢;(b) ‑C(O)‑(1‑6C‑烷基);(c) ‑C(O)‑(1‑6C‑亚烷基)‑O‑(1‑6C‑烷基);(d) ‑C(O)NH‑(1‑6C‑烷基);(e)<img file="493339dest_path_image002.GIF" wi="128" he="74" />,其中*是连接点;R<sup>6</sup>是(a)氢;(b)羟基;(c)氰基;(d) 1‑6C‑烷氧基,其任选地独立地被以下取代基取代一次或多次:  (d1) OH,  (d2) ‑O‑(1‑6C‑烷基),  (d3) ‑C(O)NR<sup>10</sup>R<sup>11</sup>,  (d4) ‑NR<sup>12</sup>R<sup>13</sup>,  (d5) ‑S‑(1‑6C‑烷基),  (d6) ‑S(O)‑(1‑6C‑烷基),  (d7) ‑S(O)<sub>2</sub>‑(1‑6C‑烷基),  (d8) ‑S(O)<sub>2</sub>NR<sup>10</sup>R<sup>11</sup>,  (d9)杂环基,其任选地被氧代(=O)取代,  (d10)杂芳基,其任选地独立地被氰基、1‑4C‑烷基、1‑4C‑卤代烷基、1‑4C‑卤代烷氧基、C(O)NR<sup>10</sup>R<sup>11</sup>、(1‑4C‑亚烷基)‑O‑(1‑4C‑烷基)取代一次或多次,(e) ‑O‑杂芳基,其任选地被CN取代,(f)<img file="273076dest_path_image003.GIF" wi="144" he="69" />,其中*是连接点,(g) ‑O‑(2‑6C‑亚烷基)‑O‑(1‑6C‑烷基),其任选地被羟基取代,(h) ‑NR<sup>12</sup>R<sup>13</sup>,(i) ‑NHS(O)<sub>2</sub>‑(1‑6C‑烷基),(j) ‑NHS(O)<sub>2</sub>‑(1‑6C‑卤代烷基),或者任选地,R<sup>5</sup>和R<sup>6</sup>与R<sup>5</sup>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以及与R<sup>5</sup>‑NH和R<sup>6</sup>所连接的嘧啶环上的碳原子一起形成6元环,其可以含有另一个选自O、S、N的杂原子,且其任选地被氧代(=O)基团取代,R<sup>7</sup>是(a)氢,(b) 1‑4C‑烷基,其任选地被杂芳基取代(c) 1‑4C‑卤代烷基,(d) 2‑4C‑羟基烷基,(e)<img file="746914dest_path_image004.GIF" wi="115" he="73" />,其中*是连接点;R<sup>8</sup>独立地是氢、卤素、羟基、1‑4C‑烷基、1‑4C‑羟基烷基、1‑4C‑卤代烷基、1‑4C‑卤代烷氧基、C(O)OR<sup>9</sup>、C(O)NR<sup>10</sup>R<sup>11</sup>,m是0、1、2、3或4,R<sup>9</sup>是(a)氢,(b) 1‑4C‑烷基,其任选地被羟基取代,R<sup>10</sup>、R<sup>11</sup>彼此独立地是氢、1‑4C‑烷基、2‑4C‑羟基烷基,或者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4‑6元杂环,其任选地含有另一个选自O、S或N的杂原子,且其任选地被1‑2个氟原子或C(O)OR<sup>9</sup>取代,R<sup>12</sup>、R<sup>13</sup>彼此独立地是氢、1‑4C‑烷基、2‑4C‑羟基烷基、‑C(O)‑(1‑6C‑烷基)、‑C(O)‑(1‑6C‑亚烷基)‑O‑(1‑6C‑烷基)、‑C(O)H、C(O)OR<sup>9</sup>,或者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4‑6元杂环,其任选地含有另一个选自O、S或N的杂原子,且其任选地被氧代(=O)基团取代。
地址 德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