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汽车尾气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摘要 汽车尾气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属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主要是回收汽车尾气的余热用于汽车——尤其是大型柴油车的低温启动;具有能装在尾气排放管上的集热器(10),内装相变蓄热材料(32)的蓄热兼换热器(7),二者之间的导热油(14)为循环导热工质;蓄热兼换热器(7)通过内装的换热单元,以不同的导热工质、不同的循环管路对外传输热量并循环用于加热目的物,并进行集中调控;能顺利完成机动车低温启动,并能极大的减轻发动机低温启动时产生的磨损;节能环保,易制作、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不影响原车设计,便于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申请公布号 CN10333481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0.14
申请号 CN201310252787.6 申请日期 2013.06.21
申请人 高志男 发明人 高志男
分类号 F01N5/02(2006.01)I;F02N19/10(2010.01)I 主分类号 F01N5/02(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同汇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136 代理人 高云瑞;杨宗润
主权项 汽车尾气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有外保温的集热器、蓄热兼换热器,导热工质的热量传输、管路循环系统及调控系统;集热器为能装在汽车的尾气排放管中并能回收尾气余热的集热器,其具体结构为,具有带中央排气管的集热壳体,中央排气管的两端分别具有尾气进、出接口,位于集热壳体内的中央排气管的外壁上具有散热片,集热壳体内充满导热油,集热壳体上装有用于导热油循环并传输热量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蓄热兼换热器的具体结构为,具有壳体,其内充满相变蓄热材料,并装有带联锁机构的感温器,其内还装有以导热油为工质传输热量的导热管,并有配套接在壳体上的第二进口、第二出口,在集热器与蓄热兼换热器之间,具有用于导热油循环并传输热量的管路系统,壳体内还装有相互独立的换热单元,各换热单元分别有接在壳体上的进口、出口,各换热单元内的导热工质能分别通过其相应的进口、出口和相应的独立循环管路,在相应独立的换热单元内循环,并通过循环管路对外传输热量用于加热目的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兼换热器(7)内的换热单元用于加热目的物的各相应的独立循环管路的结构为,对冷却水加热的循环管路为,将壳体(31)内冷却水用的第一换热单元(36)的水进口通过第三电磁阀(6)接至发动机的节温器处冷却水出口(1),第一换热单元(36)的水出口通过第二电磁阀(5)接第一两位三通阀(4),其一位通过第二单向阀(2)接发动机的水泵进水口上的第一三通(28),此路循环称为冷却水的大循环;第一两位三通阀(4)的另一位先后通过水泵(3)、第三单向阀(26)接与发动机体内的水冷通道连通的预留口(27),此路循环称为冷却水的小循环;对机油加热的循环管路为,将壳体(31)内机油用的第二换热单元(37)的机油进口先后通过第四电磁阀(52)、第二齿轮泵(21)接发动机的机油底壳中的带滤网组件的第一油口接头(22),第二换热单元(37)的机油出口通过第五电磁阀(51)接第二两位三通阀(18),第二两位三通阀(18)的一位先后通过机油滤清器(19)、第四单向阀(24)接发动机机油散热器进口上的第三油口接头(25),此路循环称为机油的大循环;第二两位三通阀(18)的另一位通过第三单向阀(20)接发动机的机油底壳中的带滤网组件的第二油口接头(23),此路循环称为机油的小循环;对燃油加热的循环管路为,将壳体(31)内燃油用的第三换热单元(38)的燃油进口通过第三齿轮泵(41)接油箱(46)的出油管上的第二三通(40),第三换热单元(38)的燃油出口接第三两位三通阀(42),其一位接油箱(46)的回油管第四油口接头(45),此路循环称为燃油的小循环;第三两位三通阀(42)的另一位,通过第五单向阀(43)接第四两位三通阀(44),所述第四两位三通阀(44)串接在油箱(46)的出油管的供油管路中,并与第二三通(40)连接在一起,此路循环称为燃油的大循环;对空气加热的循环管路为,将壳体(31)内空气用的第四换热单元(39)的空气进口通过风机(47)吸入冷空气,第四换热单元(39)的空气出口则接入驾驶室或车厢(48)。
地址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工业开发区金苑路36号高鑫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