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演示煤层开采顶板动态变化的仿真系统模型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演示煤层开采顶板动态变化的仿真系统模型,包括:砌体梁模块,由第一砌体梁模块(2)、砌体梁主体(1)和第二砌体梁模块(3)构成;直接顶模块,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砌体梁模块(2)的第一直接顶模块(4)以及至少4个第二直接顶模块(5);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直接顶模块(4)的第一伪顶模块(6)和煤层模块(7);用于支撑后一部分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的挡板(8),其高度低于所述煤层模块(7);气囊(9),置于所述挡板(8)、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和煤层模块(7)之间形成的容纳空腔内。本发明所述系统模型能动态演示煤层开采及顶板结构变化,制作简单,可操作性强,还可以循环演示。
申请公布号 CN103500528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0.07
申请号 CN201310432128.0 申请日期 2013.09.22
申请人 安徽理工大学 发明人 成云海;冯飞胜;樊俊鹏;孙振平;任禹;朱萌萌
分类号 G09B25/02(2006.01)I 主分类号 G09B25/02(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演示煤层开采顶板动态变化的仿真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煤层模块(7)、伪顶模块、直接顶模块和砌体梁模块;所述砌体梁模块由第一砌体梁模块(2)、砌体梁主体(1)和第二砌体梁模块(3)构成,其中,所述砌体梁主体(1)与所述第一砌体梁模块(2)的底部铰接,与所述第二砌体梁模块(3)的顶部铰接;所述直接顶模块包括第一直接顶模块(4)以及7个第二直接顶模块(5),其中,从左至右第1个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与所述第一直接顶模块(4)的底部铰接,第2~5个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与其前一个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的底部铰接,第6和7个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与其前一个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的顶部铰接;所述伪顶模块包括第一伪顶模块(6)和两个第二伪顶模块(13);在后一部分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的底部设置有挡板(8),其高度低于所述煤层模块(7);所述挡板(8)设置于第7个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的底部;气囊(9),置于所述挡板(8)、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和煤层模块(7)之间形成的容纳空腔内,所述气囊(9)充气后的高度等于所述伪顶模块和所述煤层模块(7)之和;所述煤层模块(7)、所述第一伪顶模块(6)、所述第一直接顶模块(4)和所述第一砌体梁模块(2)之间通过粘结剂固定;在所述容纳空腔内靠近所述煤层模块(7)处还设置有液压模块(12),在所述第二砌体梁模块(3)的底部还设置有矸石模块(10);所述砌体梁模块由PVC材料制成,所述直接顶模块由塑料泡沫制成,所述第一伪顶模块(6)由木材或PVC材料制成,两个所述第二伪顶模块(13)由具有弹性的可变形材料制成,其中一个固定在所述煤层模块顶部,位于第1个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的底部,另一个所述第二伪顶模块(13)固定在所述液压模块(12)上;所述第一直接顶模块(4)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砌体梁模块(2),且大于所述第一伪顶模块(6)的长度,所述煤层模块(7)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砌体梁模块(2),多个所述第二直接顶模块(5)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砌体梁主体(1)的长度,所述液压模块(12)的高度同所述煤层模块(7)的高度;所述煤层模块(7)与所述第一伪顶模块(6)的长度之差为L<sub>1</sub>,所述第一伪顶模块(6)与所述第一直接顶模块(4)的长度之差为L<sub>2</sub>,所述第一直接顶模块(4)和所述第一砌体梁模块(2)的长度之差为L<sub>3</sub>;所述L<sub>1</sub>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出:<maths num="0001" id="cmaths0001"><math><![CDATA[<mrow><msub><mi>L</mi><mn>1</mn></msub><mo>=</mo><mi>&omega;</mi><msqrt><mfrac><mrow><mi>S</mi><mi>C</mi><mi>A</mi><munderover><mo>&Sigma;</mo><mi>i</mi><mi>n</mi></munderover><msub><mi>m</mi><mi>i</mi></msub></mrow><mrow><mo>(</mo><mi>S</mi><mo>+</mo><mi>C</mi><mo>)</mo><mi>k</mi><mi>H</mi></mrow></mfrac></msqrt></mrow>]]></math><img file="FDA0000755750900000021.GIF" wi="354" he="218" /></maths>L<sub>1</sub>为煤层模块(7)与所述第一伪顶模块(6)的长度之差,单位:m;S为工作面长度,单位:m;ω为对比系数,即模型的缩小比例;H为采深,单位:m;n为老顶岩梁个数;k为应力集中系数;m<sub>i</sub>为老顶岩梁厚度,单位:m;C为老顶岩梁初次来压步距,单位:m;A为支撑压力高峰位置距离煤壁距离,单位:m;所述支撑压力高峰位置距离煤壁的距离A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出:<maths num="0002" id="cmaths0002"><math><![CDATA[<mrow><mi>A</mi><mo>=</mo><mfrac><mrow><msub><mi>HL</mi><mi>b</mi></msub><mo>+</mo><mi>S</mi><mi>H</mi><mo>-</mo><mn>2</mn><mi>S</mi><mi>t</mi><mo>+</mo><mrow><mo>(</mo><mi>S</mi><mo>-</mo><mn>2</mn><mi>C</mi><mo>)</mo></mrow><mrow><mo>(</mo><mfrac><mi>S</mi><mn>2</mn></mfrac><mo>-</mo><mi>t</mi><mo>-</mo><mi>p</mi><mo>)</mo></mrow></mrow><mrow><mn>4</mn><mi>H</mi><mrow><mo>(</mo><mn>0.5</mn><mi>k</mi><mo>+</mo><mn>0.35</mn><mo>)</mo></mrow><mo>-</mo><mn>2</mn><mi>H</mi></mrow></mfrac></mrow>]]></math><img file="FDA0000755750900000022.GIF" wi="742" he="170" /></maths>t为直接顶岩层高度,单位:m;p为老顶岩层高度,单位:m;其中,L<sub>b</sub>=2L<sub>1</sub>+S+2BB=H·cotθθ为岩层走向移动角。
地址 232001 安徽省淮南市舜耕中路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