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子模块拓扑
摘要 一种子模块拓扑,包括第一电容组(C1)和第二电容组(C2),以及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1),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2),第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3),第四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4),第五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5),第六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6),第七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7),第八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8)。
申请公布号 CN104953856A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9.30
申请号 CN201510324725.0 申请日期 2015.06.1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发明人 朱晋;韦统振;霍群海
分类号 H02M7/00(2006.01)I 主分类号 H02M7/0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代理人 关玲
主权项 一种子模块拓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子模块拓扑包括第一电容组(C1)、第二电容组(C2)、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1)、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2)、第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3)、第四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4)、第五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5)、第六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6)、第七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7),以及第八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8);所述的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1)、第二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2)和第一电容组(C1)组成第一半桥子单元(1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1)的集电极与第一电容组(C1)的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第一半桥子单元(11)的第一引出端子(1);第一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1)的发射极与第二全控型器件(T2)的集电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第一半桥子单元(11)的第二引出端子(2);第二全控型器件(T2)的发射极与第一电容组(C1)的负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第一半桥子单元(11)的第三引出端子(2);所述的第四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4)、第五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5)和第二电容组(C2)组成第二半桥子单元(12);第四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4)的集电极与第二电容组(C2)的正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第二半桥子单元(12)的第一引出端子(4);第四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4)的发射极与第五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5)的集电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第二半桥子单元(12)的第二引出端子(5);第五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5)的发射极与第二电容组(C2)的负极连接,该连接点作为第二半桥子单元(12)的第三引出端子(6);第六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6)的发射极(10)与第二半桥子单元(12)的第三引出端子(6)连接,第六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6)的集电极(9)与第一半桥子单元(11)的第一引出端子(1)连接;第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3)的发射极与第一半桥子单元(11)的第三引出端子(3)连接;第三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3)的集电极与第二半桥子单元(12)的第一引出端子(4)连接;第一半桥子单元(11)的第二引出端子(2)与第七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7)的发射极连接,第七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7)的集电极作为子模块拓扑的第一引出端子(7);第二半桥子单元(12)的第二引出端子(5)与第八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8)的集电极连接,第八全控型半导体器件(T8)的发射极作为子模块拓扑的第二引出端子(8)。
地址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