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循环系统压力自适应装置
摘要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循环系统压力自适应装置,包括控制腔、阀体、填充体、固定体、贯穿管、弹簧、旋转块、旋转板、连接板、旋转轴、第一连接管,阀体的下段为圆锥状,阀体的中段带有四个肋筋,阀体的上段带有外螺纹,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腔的内部腔体相连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一贯穿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涡轮排气管相连通。当涡轮前后压差较高时,阀体向上移动,主油道与回油管相隔断,主油道机油压力增大;当涡轮前后压差较低时,阀体向下移动,主油道与回油管相连通,主油道机油压力减小。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机械式润滑系统的优化设计。
申请公布号 CN104912620A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9.16
申请号 CN201510334427.X 申请日期 2015.06.14
申请人 高雅 发明人 高雅;王娴
分类号 F01M1/16(2006.01)I 主分类号 F01M1/16(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循环系统压力自适应装置,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进气门(4)、排气门(5)、发动机排气管(6)、涡轮(7)、涡轮出气管(8)、气缸(9)、活塞(10)、连杆(11)、曲轴(12)、机油泵(13)、机油泵齿轮(14)、链条(15)、油底壳(16)、吸油管(17)、主油道(18)、分油道(19)、催化包(20),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道相连接,涡轮(7)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6)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8)的进气口相连接,催化包(20)布置在涡轮出气管(8)上,发动机排气管(6)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道相连接,进气门(4)、排气门(5)、活塞(10)均安装在气缸(9)内,活塞(10)的底部通过连杆(11)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泵齿轮(14)安装在机油泵(13)上,机油泵齿轮(14)通过链条(15)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泵(13)的进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17)的出油口、主油道(18)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17)的进油口布置在油底壳(16)内,分油道(19)的进油口与主油道(18)相连接,分油道(19)的出油口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腔(21)、第二控制腔(22)、螺帽(23)、回油管(24)、阀体(25)、填充体(26)、固定体(27)、第一贯穿管(28)、第二贯穿管(29)、弹簧(30)、旋转块(31)、旋转板(32)、连接板(33)、旋转轴(34)、第一连接管(35)、第二连接管(36),阀体(25)的下段为圆锥状,阀体(25)的中段带有四个肋筋,阀体(25)的上段带有外螺纹,螺帽(23)内部带有内螺纹,阀体(25)的下段和填充体(26)均布置在第一控制腔(21)内,第一控制腔(21)的侧壁分别与主油道(18)、回油管(24)相连通,螺帽(23)与第二控制腔(22)的上端面固结在一起,阀体(25)的中段布置在第二控制腔(22)内,阀体(25)的上段与螺帽(23)连接在一起,固定体(27)布置在第二控制腔(22)内并与第二控制腔(22)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贯穿管(28)、第二贯穿管(29)均布置在固定体(27)上,第一贯穿管(28)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二贯穿管(29)的横截面面积,旋转块(31)布置在第二贯穿管(29)内,旋转板(32)的一端与旋转块(31)固结在一起,旋转板(32)的另一端伸入第一贯穿管(28)内,旋转轴(34)布置在第二控制腔(22)的轴线上,旋转板(32)、连接板(33)、旋转轴(34)固结在一起,阀体(25)的中段在旋转轴(34)中穿过,旋转轴(34)内部带有四个空腔,阀体(25)中段的四个肋筋分别布置在旋转轴(34)的四个空腔内,旋转块(31)通过弹性部件(30)与第二贯穿管(29)的顶端壁面相连接,第一连接管(35)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腔(22)的内部腔体相连通,第一连接管(35)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6)相连通,第二连接管(36)的一端与第一贯穿管(28)相连通,第二连接管(36)的另一端与涡轮排气管(8)相连通。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木兰船建楼A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