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忆阻器的频率可调正弦波振荡电路
摘要 本发明属于振荡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忆阻器的频率可调正弦波振荡电路。其技术方案是:该电路由共射极放大电路(1)、选频网络(3)和控制模块(2)组成,选频网络(3)与共射极放大电路(1)和控制模块(2)分别连接。共射极放大电路(1)的输入端V<sub>1i</sub>和输出端V<sub>1o</sub>分别与选频网络(3)连接,共射极放大电路(1)的输出端V<sub>1o</sub>与外围电路的输入端V<sub>w</sub>连接。本发明具有起振容易、稳定性高和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的优点。
申请公布号 CN103023434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9.16
申请号 CN201310007731.4 申请日期 2013.01.09
申请人 武汉科技大学 发明人 甘朝晖;尹力;朱任杰;王智
分类号 H03B5/04(2006.01)I 主分类号 H03B5/04(2006.01)I
代理机构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代理人 张火春
主权项 一种基于忆阻器的频率可调正弦波振荡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由共射极放大电路(1)、选频网络(3)和控制模块(2)组成,选频网络(3)与共射极放大电路(1)和控制模块(2)分别连接;共射极放大电路(1)的输入端V<sub>1i</sub>和输出端V<sub>1o</sub>分别与选频网络(3)连接,共射极放大电路(1)的输出端V<sub>1o</sub>与外围电路的输入端V<sub>w</sub>连接;选频网络(3)由忆容等效电路(4)、电感(5)和忆感等效电路(6)组成,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C<sub>m1</sub>与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L<sub>m1</sub>连接,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L<sub>m2</sub>与电感(5)的端子L<sub>1</sub>连接,电感(5)的端子L<sub>2</sub>与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C<sub>m2</sub>连接;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C<sub>m1</sub>和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L<sub>m1</sub>分别与共射极放大电路(1)的输出端V<sub>1o</sub>连接,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C<sub>m2</sub>和电感(5)的端子L<sub>2</sub>分别与共射极放大电路(1)的输入端V<sub>1i</sub>连接,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L<sub>m2</sub>和电感(5)的端子L<sub>1</sub>分别与参考地连接,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VT<sub>21</sub>和VT<sub>22</sub>与控制模块(2)的输出端CV<sub>21</sub>和CV<sub>22</sub>对应连接,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VT<sub>11</sub>和VT<sub>12</sub>与控制模块(2)的输出端CV<sub>11</sub>和CV<sub>12</sub>对应连接;控制模块(2)的输出端CV<sub>11</sub>和CV<sub>12</sub>与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VT<sub>11</sub>和VT<sub>12</sub>对应连接,控制模块(2)的输出端CV<sub>21</sub>和CV<sub>22</sub>与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VT<sub>21</sub>和VT<sub>22</sub>对应连接;所述控制模块(2)由第一模拟开关(11)、第二模拟开关(10)、第三模拟开关(9)、第四模拟开关(8)和控制电路(7)组成;第一模拟开关(11)的输入端X<sub>1</sub>与控制电路(7)的输出端V<sub>p1</sub>连接,第一模拟开关(11)的输出端Y<sub>1</sub>接控制模块(2)的输出端CV<sub>11</sub>;第二模拟开关(10)的输入端X<sub>2</sub>与控制电路(7)的输出端V<sub>n1</sub>连接,第二模拟开关(10)的输出端Y<sub>2</sub>接控制模块(2)的输出端CV<sub>12</sub>;第一模拟开关(11)的输入端C<sub>1</sub>和第二模拟开关(10)的输入端C<sub>2</sub>分别与控制电路(7)的输出端V<sub>c1</sub>连接;第三模拟开关(9)的输入端X<sub>3</sub>与控制电路(7)的输出端V<sub>p2</sub>连接,第三模拟开关(9)的输出端Y<sub>3</sub>接控制模块(2)的输出端CV<sub>21</sub>;第四模拟开关(8)的输入端X<sub>4</sub>与控制电路(7)的输出端V<sub>n2</sub>连接,第四模拟开关(8)的输出端Y<sub>4</sub>接控制模块(2)的输出端CV<sub>22</sub>;第三模拟开关(9)的输入端C<sub>3</sub>和第四模拟开关(8)的输入端C<sub>4</sub>分别与控制电路(7)的输出端V<sub>c2</sub>连接;    所述忆感等效电路(6)由第一电阻(15)、第一电容(14)、第一忆阻器(13)和第一运算放大器(12)组成;第一电阻(15)的端子R<sub>11</sub>与第一电容(14)的端子C<sub>11</sub>连接,第一电阻(15)的端子R<sub>12</sub>和第一运算放大器(12)的输出端V<sub>2o</sub>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12)的输入端V<sub>2i‑</sub>连接,第一电阻(15)的端子R<sub>11</sub>与第一电容(14)的端子C<sub>11</sub>分别接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L<sub>m1</sub>,第一电容(14)的端子C<sub>12</sub>与第一忆阻器(13)的端子M<sub>11</sub>和第一运算放大器(12)的输入端V<sub>2i+</sub>分别连接,第一忆阻器(13)的端子M<sub>12</sub>接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L<sub>m2</sub>,第一忆阻器(13)的端子CS<sub>11</sub>接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VT<sub>11</sub>,第一忆阻器(13)的端子CS<sub>12</sub>接忆感等效电路(6)的端子VT<sub>12</sub>;   所述忆容等效电路(4)由第二电容(19)、第二忆阻器(18)、第二电阻(17)和第二运算放大器(16)组成;第二电容(19)的端子C<sub>22</sub>和第二运算放大器(16)的输入端V<sub>3i+</sub>分别与第二忆阻器(18)的端子M<sub>21</sub>连接,第二电容(19)的端子C<sub>21</sub>接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C<sub>m1</sub>,第二忆阻器(18)的端子M<sub>22</sub>与第二电阻(17)的端子R<sub>21</sub>连接,第二忆阻器(18)的端子M<sub>22</sub>和第二电阻(17)的端子R<sub>21</sub>分别接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C<sub>m2</sub>,第二忆阻器(18)的端子CS<sub>21</sub>接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VT<sub>21</sub>,第二忆阻器(18)的端子CS<sub>22</sub>接忆容等效电路(4)的端子VT<sub>22</sub>,第二电阻(17)的端子R<sub>22</sub>和第二运算放大器(16)的输出端V<sub>3o</sub>分别与第二运算放大器(16)的输入端V<sub>3i‑</sub>连接。
地址 430081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建设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