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循环水箱内置射流器式降水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循环水箱内置射流器式降水系统,该系统包括驱动系统、循环射流系统以及抽水井管网系统共三大部分,整个系统核心部件是循环水箱内置式射流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相对传统多层轻型井点、电渗井点降水工艺,具有适应复杂地层条件、削坡土方开挖量少、大深度基坑、大深度降水等特点,且设备相对简单、加工容易、使用方便、坚固耐用、施工速度快、成本适中、可长时间运转的高效率大深度降水设备系统。
申请公布号 CN204570662U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8.19
申请号 CN201520265842.X 申请日期 2015.04.29
申请人 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蒋勇;刘杰;黄思权;李亚军;李兴;郑勇;牟军潇
分类号 E02D3/10(2006.01)I;E02D19/10(2006.01)I 主分类号 E02D3/10(2006.01)I
代理机构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代理人 胡里程
主权项 一种循环水箱内置射流器式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驱动系统、循环射流系统以及抽水井管网系统共三大部分,其中循环射流系统是整个降水系统核心,而循环射流系统核心部件是循环水箱(4)内置射流器(5),驱动系统与循环射流系统共同安装坐落在地基(19)上的钢制系统基座(1)上;驱动系统包括电机(2)、离心泵(3);电机(2)包括驱动轴(2‑1);离心泵(3)包括进水管(3‑1)和出水管(3‑2);电机(2)通过驱动轴(2‑1)连接并驱动离心泵(3)之涡轮;循环射流系统包括循环水箱(4)、射流器(5)、上、下循环管(6‑1、6‑2)、管路上阀门(7)及压力表(8);循环水箱(4)包括沉渣隔板(4‑1)、溢水管(4‑2)、底出水管(4‑3)及排渣孔(4‑4);底出水管(4‑3)开口在循环水箱(4)壁距离系统基座(1) 300~400mm高度位置,管口与下循环管(6‑2)相接,下循环管(6‑2)上装有阀门(7);沉渣隔板(4‑1)为与循环水箱(4)底板、内壁三面焊接钢板,将循环水箱(4)底部空间分割为沉淀舱(4‑5)和循环舱(4‑6)两部分,沉渣隔板(4‑1)高度高于底出水管(4‑3)底口;排渣孔(4‑4)开在沉淀舱(4‑5)底部侧壁,孔底口平循环水箱(4)内底板面;射流器(5)包括工作水进管(5‑1)、地下水进管(5‑2)、腔室(5‑3)、喷嘴(5‑4)、混合管(5‑5)、扩散管(5‑6),其中喷嘴(5‑4)锥角φ控制在45°~60°范围、喷嘴(5‑4)口内径同混合管(5‑5)内径Φ控制4~6mm范围、扩散管(5‑6)锥角φ控制在6°~8°范围, 喷嘴(5‑4)锥角、混合管(5‑5)直径及扩散管(5‑6)锥角值必须按前述控制参数范围匹配组合;射流器(5)垂直插入内置在循环水箱(4)内,射流器腔室(5‑3)顶部外露伸出一部分,其外壁与循环水箱(4)顶部交接部分圈焊接,将射流器(5)与循环水箱(4)固定连接,循环水箱(4)溢水管(4‑2)底口设置在射流器(5)扩散管(5‑6)底口以上50~60mm且最高不能超过扩散管(5‑6)高度中线位置;射流器(5)外露部分顶部和侧壁开有管路接口进管,与上循环管(6‑1)连接的工作水进管(5‑1)、与联通管(12)连接的地下水进管(5‑2),其中上循环管(6‑1)压力表(8)、联通管(12)上装有真空表(13);抽水井管网系统自下而上包括滤管(9)、井点管(10)、集水总管(11)、联通管(12)及其管路上真空表(13),井点管(10)埋入地基(19)土层中,井点管(10)底部滤管(9)外缠金属丝滤网,井点管(10)与联通管(12)相同直径,管径Φ40~50mm,集水总管(11)水平布置在地面,管径Φ100~150mm,管端封闭,管身上开有与井点管(10)、联通管(12)管径相对应标准接口;三大系统之间连接:循环水箱(4)从底出水管(4‑3)通过下循环管(6‑2)、阀门(7)、进水管(3‑1)与离心泵(3)连接,离心泵(3)再通过出水管(3‑2)、上循环管(6‑1)及工作水进管(5‑1)连接至射流器(5),完成驱动、循环射流两大系统之间连接;联通管(12)从集水总管(11)引出,通过地下水进管(5‑2)接入射流器(5),完成抽水井管网、循环射流两大系统之间连接,同时抽水井管网系统也通过循环射流系统完成与驱动系统即三大系统之间的全部连接。
地址 400061 重庆市南岸区腾龙大道25号国际社区首钻(14栋)3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