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体系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抗震体系,属于结构工程抗震技术领域。格栅金属结构(7)固定在由复位梁(1)和摇摆柱(2)组成的框架单元中,格栅金属结构(7)的外侧是两个砌体墙(3);自复位梁(1)通过角钢(16)与摇摆柱(2)固定连接,预应力钢筋(17)采用后张法预埋在自复位梁(1)中,其两端通过锚具(5)锚固在摇摆柱(2)的外侧。摇摆柱(2)放到基础底座(4)上,在柱脚与基础底座(4)接触处铺设一定厚度的橡胶垫(6)。在地震作用下,摇摆柱(2)和自复位梁(1)发生转动,带动格栅金属结构(7)变形,三者协同工作,分步耗能,以达到减小结构的水平位移、增强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的目的。
申请公布号 CN103628587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8.19
申请号 CN201310666462.2 申请日期 2013.12.09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 李钢;朱立华;李宏男
分类号 E04B1/98(2006.01)I;E04B2/56(2006.01)I 主分类号 E04B1/98(2006.01)I
代理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代理人 赵连明
主权项 自复位梁‑格栅式摩擦墙结构体系,由自复位梁(1)、摇摆柱(2)和格栅式摩擦墙组成;多个自复位梁(1)由下而上地固定在其两侧的摇摆柱(2)上,自复位梁(1)与摇摆柱(2)之间用角钢(16)和螺栓(8)固定连接;预应力钢筋(17)采用后张法埋在自复位梁(1)中,其两端穿过摇摆柱(2)的预留孔洞,通过锚具(5)锚固在摇摆柱(2)的外侧;其特征在于用橡胶板(6)将两根摇摆柱(2)与基础底面(4)隔开,使其在水平力作用下能够发生摇摆;自复位梁(1)和摇摆柱(2)的接触面加设摩擦垫板(15);格栅式摩擦墙是自复位梁(1)和摇摆柱(2)组成的框架单元中的三层墙体,中间为格栅金属结构(7)、外侧为两个砌体墙(3);格栅金属结构(7)的顶端和底端的外水平杆件(10)长度等于柱间距,位于格栅金属结构(7)中间的内水平杆件(11)的长度略小于柱间距;用角钢(16)和螺栓(8)将格栅金属结构(7)顶端和底端的外水平杆件(10)分别固定于上层自复位梁(1)和下层自复位梁(1)上;在格栅金属结构(7)的四角,外水平杆件(10)与摇摆柱(2)接触部位用角钢(16)和螺栓(8)将外水平杆件(10)和摇摆柱(2)固定连接;外侧两个砌体墙(3)主体由砌块砌制而成,其四周包裹足够厚度的橡胶板(6),使其与摇摆柱(2)、自复位梁(1)隔离开,形成独立的个体;格栅金属结构(7)包括四条外水平杆件(10)、多条内水平杆件(11)、多条竖直杆件(9)和多条长短不一的斜支撑杆件(12);外水平杆件(10)长度等于柱间距,内水平杆件(11)的长度略小于柱间距;格栅金属结构(7)的竖直杆件(9)长度略小于层净高;四条外水平杆件(10)的两条并列位于格栅金属结构(7)的顶端,另两条并列位于格栅金属结构(7)的底端;将外水平杆件(10)、内水平杆件(11)和竖直杆件(9)按照在框架单元墙体均布的形式相互连接,形成包括内节点(14)和外节点(13)的多层多列的矩形杆件框架结构;第一组相互平行的多个斜支撑杆件(12)斜向连接相应斜度的内节点(14)和外节点(13);第二组相互平行的斜支撑杆件(12)与第一组交叉斜向连接相应斜度的内节点(14)和外节点(13);在外水平杆件(10)、内水平杆件(11)和竖直杆件(9)的节点处留有圆形孔洞,在第一组斜支撑杆件(12)和第二组斜支撑杆件(12)的节点处开有轴向滑槽(21),槽宽略大于节点紧固螺栓(18)直径;格栅金属结构(7)的顶端和底端外节点(13)的杆件叠加顺序为:用节点紧固螺栓(18)顺序穿过一侧外水平杆件(10)的节点圆形孔洞、第一组斜支撑杆件滑槽(21)、竖直杆件(9)的节点圆形孔洞、第二组斜支撑杆件滑槽(21)和另一侧外水平杆件(10)的节点圆形孔洞,所有杆件在节点处均用节点摩擦垫片(19)相互间隔,用节点螺母(20)拧紧固定;其他节点只布置单层内水平杆件(11),其节点杆件叠加顺序为:用节点紧固螺栓(18)顺序穿过第一组斜支撑杆件滑槽(21)、竖直杆件(9)的节点圆形孔洞、第二组斜支撑杆件滑槽(21)和内水平杆件(11)的节点圆形孔洞,所有杆件节点处也均用节点摩擦垫片(19)相互间隔,并用节点螺母(20)拧紧固定。
地址 116024 辽宁省大连市凌工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