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基于金属离子调控核酸外切酶III剪切作用的DNA比色逻辑门构建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金属离子调控核酸外切酶III剪切作用的DNA比色逻辑门构建方法,属于分子计算机技术领域。含有T-T或者C-C错配碱基的双链DNA不能被核酸外切酶III剪切;当存在Hg<sup>2+</sup>或者Ag<sup>+</sup>时,通过T-Hg<sup>2+</sup>-T或者C-Ag<sup>+</sup>-C作用形成3′端完全匹配的双链DNA可被核酸外切酶III剪切,释放出的单链DNA与DNA信号探针1或者DNA信号探针2杂交,导致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或者解体。据此,以Hg<sup>2+</sup>和Ag<sup>+</sup>为输入信号,通过DNA信号探针进行逻辑操作,构建了多种DNA比色逻辑门。
申请公布号 CN104818324A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8.05
申请号 CN201510174124.6 申请日期 2015.04.14
申请人 南昌大学 发明人 邱建丁;郜湾;梁汝萍
分类号 C12Q1/68(2006.01)I;G06F19/20(2011.01)I 主分类号 C12Q1/68(2006.01)I
代理机构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代理人 刘凌峰
主权项 基于金属离子调控核酸外切酶III剪切作用的DNA比色逻辑门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双链DNA模板的构建:DNA 1和DNA 2、DNA 3和DNA 4、DNA 5和DNA 6、DNA 7和DNA 8、DNA 9和DNA 10、DNA 11和DNA 12分别在缓冲溶液1中混合,形成含有T‑T或者C‑C错配碱基的双链DNA模板,退火杂交后,于4 °C保存备用;(2)制备信号探针;富含G碱基的序列G1和G2在缓冲溶液2中混合,退火杂交后形成信号探针1;富含G碱基的序列G3和G4以及另外一条序列S在缓冲溶液2中混合,退火杂交后形成信号探针2;(3)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与解体:取10 μL Hg<sup>2+</sup>或者Ag<sup>+</sup>溶液与20 μL步骤(1)中制备的双链DNA模板溶液反应30分钟,通过T‑Hg<sup>2+</sup>‑T或者C‑Ag<sup>+</sup>‑C作用形成3′端完全匹配的双链DNA;加入10 μL 600 U/mL的核酸外切酶III溶液反应30分钟,核酸外切酶III将金属离子调控的双链DNA剪切为DNA碎片和一条完整的DNA单链;再加入20 μL步骤(2)中制备的信号探针1或者信号探针2,在37 °C水浴中孵育1小时,信号探针1与剪切出的单链DNA杂交形成G‑四链体结构,或者信号探针2与剪切出的单链DNA杂交破坏了信号探针2的G‑四链体结构;(4)显色反应:向步骤(3)制备的G‑四链体溶液中加入含10 μL 2μM氯化血红素的HEPES缓冲溶液,室温下反应1小时,形成G‑四链体‑血红素结构;加入15 μL 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过氧化氢溶液,在G‑四链体‑血红素的催化作用下,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被氧化,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反应4分钟后,用200 μL 2 M的硫酸终止反应,溶液变为黄色,采用紫外光谱测量吸光度值;(5)DNA逻辑门的构建:取对应的双链DNA模版,以Hg<sup>2+</sup>和Ag<sup>+</sup>为输入,通过T‑Hg<sup>2+</sup>‑T或者C‑Ag<sup>+</sup>‑C作用形成3′端完全匹配的双链DNA,核酸外切酶III剪切双链DNA形成的单链DNA与信号探针1杂交形成G‑四链体结构,进而与氯化血红素结合后形成G‑四链体‑血红素结构,催化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构建了OR、AND、INHIBIT和XOR逻辑门;取对应的双链DNA模版,以Hg<sup>2+</sup>和Ag<sup>+</sup>为输入,通过T‑Hg<sup>2+</sup>‑T或者C‑Ag<sup>+</sup>‑C作用形成完全匹配的双链DNA,核酸外切酶III剪切双链DNA形成的单链DNA,与信号探针2中的序列S优先杂交,破坏了信号探针2的G‑四链体结构,使其不能与氯化血红素结合,无法催化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的显色反应,溶液为无色,构建了NOR逻辑门。
地址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