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燃料电池内部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
摘要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内部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是采用真空蒸发镀膜方法在燃料电池流场板上蒸镀五层薄膜构成,第一层为二氧化硅绝缘层,第二层为铜镀层,第三层为镍镀层,第四层为二氧化硅保护层,第五层为二氧化硅厚热阻层,其引线也采用真空蒸发镀膜方法制作。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工序简洁,可布置在燃料电池流场板上的任一位置,同步测量燃料电池内部的温度和热流密度。
申请公布号 CN104359574A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2.18
申请号 CN201410638215.6 申请日期 2014.11.05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郭航;王政;吴铄;叶芳;马重芳
分类号 G01K7/02(2006.01)I;G01K17/00(2006.01)I 主分类号 G01K7/02(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沈波
主权项 燃料电池内部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其中包括燃料电池流场板(1)、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4)、引线(5),且在燃料电池流场板(1)上设有流道(2)和脊(3),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4)设置在燃料电池流场板(1)两相邻流道(2)之间的脊(3)上,引线(5)的一端与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4)的接线引出端相接,另一端延伸至燃料电池流场板(1)的边缘;燃料电池组装时,燃料电池流场板(1)上布置有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4)的面朝向燃料电池膜电极侧并与之紧密接触;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4)是由采用真空蒸发镀膜方法在燃料电池流场板(1)两相邻流道(2)之间的脊(3)上蒸镀的五层薄膜构成,第一层为蒸镀在燃料电池流场板(1)两相邻流道(2)之间的脊(3)上的厚为0.08‑0.12μm的二氧化硅绝缘层(11);第二层为在二氧化硅绝缘层(11)上蒸镀的厚为0.1‑0.12μm的铜镀层(12);第三层为厚0.1‑0.12μm的镍镀层(13),第四层为蒸镀在铜镀层(12)和镍镀层(13)上方的厚为0.08‑0.12μm的二氧化硅保护层(14);所述铜镀层(12)同时包括薄膜热电偶铜镀层和薄膜热流计铜镀层,所述镍镀层(13)同时包括薄膜热电偶镍镀层和薄膜热流计镍镀层;所述薄膜热电偶铜镀层和薄膜热电偶镍镀层的形状为长条形,中间相互搭接,搭接处构成薄膜热电偶热端结点(22),首端为薄膜热电偶接线引出端(21);所述薄膜热流计铜镀层和薄膜热流计镍镀层的形状分别为相互平行的四边形,且首尾相互搭接,搭接处构成薄膜热电堆,其中包括薄膜热流计上结点(24)和薄膜热流计下结点(25), 首端为薄膜热流计接线引出端(23);第五层为在薄膜热流计上结点(24)上方再蒸镀厚为1.2‑2.0μm的二氧化硅厚热阻层(15); 所述薄膜热电偶接线引出端(21)和薄膜热流计接线引出端(23)均制作成圆形,且均布置于二氧化硅绝缘层(11)的同一侧; 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的制作步骤包括步骤一(16)、步骤二(17)、步骤三(18)、步骤四(19)、步骤五(20);具体而言,步骤一(16),根据二氧化硅绝缘层掩膜(6)在燃料电池流场板(1)两相邻流道(2)之间的脊(3)上蒸镀一层二氧化硅绝缘层(11),以使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的金属镀层与流场板绝缘;步骤二(17),在二氧化硅绝缘层(11)上根据铜镀层掩膜(7)蒸镀一层铜镀层(12);步骤三(18),在蒸镀完铜镀层(12)的基础上,根据镍镀层掩膜(8)在二氧化硅绝缘层(11)上蒸镀一层镍镀层(13);步骤四(19),在所镀铜镀层(12)和镍镀层(13)的上方根据二氧化硅保护层掩膜(9)蒸镀一层二氧化硅保护层(14),其即作为薄膜热电偶的保护层,又作为薄膜热流计的薄热阻层;步骤五(20),在薄膜热流计上结点(24)的上方,根据二氧化硅厚热阻层掩膜(10)蒸镀一层二氧化硅厚热阻层(15);由以上步骤构成温度‑热流密度联测传感器,外接测量电路和数据采集设备即可实现对燃料电池内部温度和热流密度的同步测量。 
地址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