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V型尾翼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V型尾翼装置,该V型尾翼装置包括有左平衡翼、右平衡翼、左控制舵、右控制舵、左舵脚、右舵脚、尾翼第一舵机、尾翼第二舵机、尾翼左连杆、尾翼右连杆、尾翼前支架、尾翼后支架、尾翼前连接架和尾翼后连接架;尾翼前支架、尾翼后支架、尾翼前连接架和尾翼后连接架相对平行放置,且尾翼左连杆与尾翼右连杆上安装有尾翼前支架、尾翼后支架、尾翼前连接架和尾翼后连接架。左舵脚安装在左控制舵上,右舵脚安装在右控制舵上,尾翼第一舵机安装在左平衡翼上,尾翼第二舵机安装在右平衡翼上。本发明尾翼控制舵的舵机均设计有密封壳,在水下航行时,舵机仍可正常工作,由水下螺旋桨提供前行的动力,通过调节V型尾翼控制舵的舵角,可实现无人机的上浮、下潜、转弯运动;另一方面在空中飞行时,通过调节控制舵的舵角实现无人机的爬升、俯冲、转弯运动。
申请公布号 CN103192984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1.21
申请号 CN201310086506.4 申请日期 2013.03.19
申请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 王田苗;杨兴帮;梁建宏;吴海亮;曾庆儒
分类号 B64C5/10(2006.01)I;B60F5/02(2006.01)I 主分类号 B64C5/1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代理人 李有浩
主权项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V型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V型尾翼装置包括有左平衡翼(3A)、右平衡翼(3B)、左控制舵(3C)、右控制舵(3D)、左舵脚(3E)、右舵脚(3F)、尾翼第一舵机(3G)、尾翼第二舵机(3H)、尾翼左连杆(3J)、尾翼右连杆(3K)、尾翼前支架(3L)、尾翼后支架(3M)、尾翼前连接架(3N)和尾翼后连接架(3P);左翼部分包括有左平衡翼(3A)和左控制舵(3C),左平衡翼(3A)与左控制舵(3C)通过左合页(3A1)安装在一起;左平衡翼(3A)安装在尾翼前支架(3L)和尾翼后支架(3M)上,尾翼第一舵机(3G)安装在左平衡翼(3A)上,左舵角(3E)安装在左控制舵(3C)上;右翼部分包括有右平衡翼(3B)和右控制舵(3D),右平衡翼(3B)与右控制舵(3D)通过右合页(3B1)安装在一起;右平衡翼(3B)安装在尾翼前支架(3L)和尾翼后支架(3M)上,尾翼第二舵机(3H)安装在右平衡翼(3B)上,右舵角(3F)安装在右控制舵(3D)上;尾翼前支架(3L)上设有左夹臂(3L1)、右夹臂(3L2)和第一支撑体(3L5);左夹臂(3L1)的板面上设有尾翼第一通孔(3L12)、尾翼第二通孔(3L13);左夹臂(3L1)的上端设有第一夹缝(3L11),该第一夹缝(3L11)用于夹持住左平衡翼(3A)的根部;左夹臂(3L1)的下端与第一支撑体(3L5)的左端接合处为第一开口通孔(3L3),该第一开口通孔(3L3)用于放置尾翼左连杆(3J)的后端;右夹臂(3L2)的板面上设有尾翼第三通孔(3L22)、尾翼第四通孔(3L23);右夹臂(3L2)的上端设有第二夹缝(3L21),该第二夹缝(3L21)用于夹持住右平衡翼(3B)的根部;右夹臂(3L2)的下端与第一支撑体(3L5)的右端接合处为第二开口通孔(3L4),该第二开口通孔(3L4)用于放置尾翼右连杆(3K)的后端;尾翼后支架(3M)上设有左夹臂(3M1)、右夹臂(3M2)和第二支撑体(3M5);左夹臂(3M1)的板面上设有尾翼第五通孔(3M12)、尾翼第六通孔(3M13);左夹臂(3M1)的上端设有第三夹缝(3M11),该第三夹缝(3M11)用于夹持住左平衡翼(3A)的根部;左夹臂(3M1)的下端与第二支撑体(3M5)的左端接合处为第三开口通孔(3M3),该第三开口通孔(3M3)用于放置尾翼左连杆(3J)的后端;右夹臂(3M2)的板面上设有尾翼第七通孔(3M22)、尾翼第八通孔(3M23);右夹臂(3M2)的上端设有第四夹缝(3M21),该第四夹缝(3M21)用于夹持住右平衡翼(3B)的根部;右夹臂(3M2)的下端与第二支撑体(3M5)的右端接合处为第四开口通孔(3M4),该第四开口通孔(3M4)用于放置尾翼右连杆(3K)的后端;尾翼前连接架(3N)上设有第一左8字形夹臂(3N1)、第一右8字形夹臂(3N2)、连接体(3N3);连接体(3N3)置于左8字形夹臂(3N1)与右8字形夹臂(3N2)的内侧之间;左8字形夹臂(3N1)的上方是第五开口通孔(3N11),左8字形夹臂(3N1)的下方是第六开口通孔(3N12),第五开口通孔(3N11)与第六开口通孔(3N12)之间是开口夹持体(3N13),开口夹持体(3N13)上设有尾翼第九通孔(3N14);所述的第五开口通孔(3N11)用于放置尾翼左连杆(3J)的前端;所述的第六开口通孔(3N12)用于放置架梁组件(6)中的第二支撑杆(6B)的后端;所述的尾翼第九通孔(3N14)用于CI螺钉穿过,穿过后的CI螺钉与CII螺母配合实现将尾翼左连杆(3J)和架梁组件(6)中的第二支撑杆(6B)夹紧在尾翼前连接架(3N)上;右8字形夹臂(3N2)的上方是第七开口通孔(3N21),右8字形夹臂(3N2)的下方是第八开口通孔(3N22),第七开口通孔(3N21)与第八开口通孔(3N22)之间是开口夹持体(3N23),开口夹持体(3N23)上设有尾翼第十通孔(3N24);所述的第七开口通孔(3N21)用于放置尾翼右连杆(3K)的前端;所述的第八开口通孔(3N22)用于放置架梁组件(6)中的第一支撑杆(6A)的后端;所述的尾翼第十通孔(3N24)用于CJ螺钉穿过,穿过后的CJ螺钉与CJJ螺母配合实现将尾翼右连杆(3K)和架梁组件(6)中的第一支撑杆(6A)夹紧在尾翼前连接架(3N)上;尾翼后连接架(3P)上设有第二左8字形夹臂(3P1)、第二右8字形夹臂(3P2)、连接体(3P3);连接体(3P3)置于左8字形夹臂(3P1)与右8字形夹臂(3P2)的内侧之间;左8字形夹臂(3P1)的上方是第九开口通孔(3P11),左8字形夹臂(3P1)的下方是第十开口通孔(3P12),第九开口通孔(3P11)与第十开口通孔(3P12)之间是开口夹持体(3P13),开口夹持体(3P13)上设有尾翼第十一通孔(3P14);所述的第九开口通孔(3P11)用于放置尾翼左连杆(3J)的前端;所述的第十开口通孔(3P12)用于放置架梁组件(6)中的第二支撑杆(6B)的后端;所述的尾翼第十一通孔(3P14)用于CK螺钉穿过,穿过后的CK螺钉与CKK螺母配合实现将尾翼左连杆(3J)和架梁组件(6)中的第二支撑杆(6B)夹紧在尾翼后连接架(3P)上;右8字形夹臂(3P2)的上方是第十一开口通孔(3P21),右8字形夹臂(3P2)的下方是第十二开口通孔(3P22),第十一开口通孔(3P21)与第十二开口通孔(3P22)之间是开口夹持体(3P23),开口夹持体(3P23)上设有尾翼第十二通孔(3P24);所述的第十一开口通孔(3P21)用于放置尾翼右连杆(3K)的前端;所述的第十二开口通孔(3P22)用于放置架梁组件(6)中的第一支撑杆(6A)的后端;所述的尾翼第十二通孔(3P24)用于CL螺钉穿过,穿过后的CL螺钉与CLL螺母配合实现将尾翼右连杆(3K)和架梁组件(6)中的第一支撑杆6A夹紧在尾翼后连接架(3P)上;所述平衡翼与控制舵的连接关系为:左控制舵(3C)通过左合页(3A1)安装在左平衡翼(3A)上,左平衡翼(3A)的舵机安装孔(3A2)内安装有尾翼第一舵机(3G),左平衡翼(3A)的根部(3A3)安装在尾翼前支架(3L)的左夹臂(3L1)的第一夹缝(3L11)和尾翼后支架(3M)的左夹臂(3M1)的第三夹缝(3M11)中;右控制舵(3D)通过右合页(3B1)安装在右平衡翼(3B)上,右平衡翼(3B)的舵机安装孔(3B2)内安装有尾翼第二舵机(3H),右平衡翼(3B)的根部(3B3)安装在尾翼前支架(3L)的右夹臂(3L2)的第二夹缝(3L21)和尾翼后支架(3M)的右夹臂(3M2)的第四夹缝(3M21)中;所述舵机与舵脚的连接关系为:尾翼第一舵机(3G)的摆臂(3G1)与舵机第一连杆(3G2)的一端通过销钉连接,舵机第一连杆(3G2)的另一端与舵机第二连杆(3G3)的一端通过销钉连接,舵机第二连杆(3G3)的另一端与左舵脚(3E)通过销钉连接,左舵脚(3E)安装在左控制舵(3C)上;尾翼第二舵机(3H)的摆臂(3H1)与舵机第三连杆(3H2)的一端通过销钉连接,舵机第三连杆(3H2)的另一端与舵机第四连杆(3H3)的一端通过销钉连接,舵机第四连杆(3H3)的另一端与右舵脚(3F)通过销钉连接,右舵脚(3F)安装在右控制舵(3D)上。
地址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