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用于随焊冲击旋转挤压装置上的曲面冲击头
摘要 用于随焊冲击旋转挤压装置上的曲面冲击头,它涉及一种用于随焊冲击旋转挤压装置上的冲击头,以解决平底刚性压头产生的剪切力不能使金属变形需要的轴向压应力充分减小的问题。飞轮组安装在正方形柱上,螺母与螺纹柱螺纹连接,方形垫片安装在冲击杆上,方形垫片设置在飞轮组与螺母之间,左侧曲面凹坑的底面为由上至下沿着逆时针旋转方向由浅至深的坡面,右侧曲面凹坑的底面为由下至上沿着逆时针旋转方向由浅至深的坡面,左侧曲面凹坑和右侧曲面凹坑分别设置在中心圆形平面的左、右侧,上平面、下平面、中心圆形平面、上过渡平面、下过渡平面、左侧边缘平面和右侧边缘平面在同一平面内。本发明用于随焊冲击旋转挤压工艺。
申请公布号 CN103071901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01.21
申请号 CN201210528226.X 申请日期 2012.12.10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明人 方洪渊;黎明;刘雪松;董志波;杨建国;张勇;方坤;王为;赵德龙;王帅丽
分类号 B23K9/32(2006.01)I 主分类号 B23K9/32(2006.01)I
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代理人 高媛
主权项 一种用于随焊冲击旋转挤压装置上的曲面冲击头,所述冲击头包括冲击杆(1)、飞轮组(2)、至少一个方形垫片(3)和两个螺母(4),所述冲击杆(1)包括电锤连接杆(1‑1)、螺纹柱(1‑2)、正方形柱(1‑3)、六边形柱(1‑4)和头部圆柱(1‑5),电锤连接杆(1‑1)、螺纹柱(1‑2)、正方形柱(1‑3)和六边形柱(1‑4)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制成一体,头部圆柱(1‑5)与六边形柱(1‑4)的下端面连接,所述飞轮组(2)安装在正方形柱(1‑3)上,两个螺母(4)均与螺纹柱(1‑2)螺纹连接,至少一个方形垫片(3)安装在冲击杆(1)上,且至少一个方形垫片(3)设置在飞轮组(2)与螺母(4)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圆柱(1‑5)的端面包括左侧曲面凹坑(1‑5‑1)、右侧曲面凹坑(1‑5‑2)、上平面(1‑5‑3)、下平面(1‑5‑4)、中心圆形平面(1‑5‑5)、上过渡平面(1‑5‑6)、下过渡平面(1‑5‑7)、左侧边缘平面(1‑5‑8)和右侧边缘平面(1‑5‑9),左侧曲面凹坑(1‑5‑1)和右侧曲面凹坑(1‑5‑2)的俯视形状均为蚕豆形,左侧曲面凹坑(1‑5‑1)的边缘轮廓由左侧外凸弧线段(1‑5‑1‑1)、左侧内凹弧线段(1‑5‑1‑2)、左侧上端外凸大弧线段(1‑5‑1‑3)、左侧直线段(1‑5‑1‑4)、左侧下端小弧线段(1‑5‑1‑5)组成,左侧上端外凸大弧线段(1‑5‑1‑3)的左端与左侧外凸弧线段(1‑5‑1‑1)的上端连接,左侧上端外凸大弧线段(1‑5‑1‑3)的右端与左侧内凹弧线段(1‑5‑1‑2)的上端连接,左侧内凹弧线段(1‑5‑1‑2)的下端与左侧直线段(1‑5‑1‑4)的上端连接,左侧直线段(1‑5‑1‑4)的下端与左侧下端小弧线段(1‑5‑1‑5)的上端连接,左侧下端小弧线段(1‑5‑1‑5)的下端与左侧外凸弧线段(1‑5‑1‑1)的下端连接,左侧曲面凹坑(1‑5‑1)的底面为由上至下沿着逆时针旋转方向由浅至深的坡面,右侧曲面凹坑(1‑5‑2)的边缘轮廓由右侧外凸弧线段(1‑5‑2‑1)、右侧内凹弧线段(1‑5‑2‑2)、右侧下端外凸大弧线段(1‑5‑2‑3)、右侧直线段(1‑5‑2‑4)、右侧上端小弧线段(1‑5‑2‑5)组成,右侧下端外凸大弧线段(1‑5‑2‑3)的右端与右侧外凸弧线段(1‑5‑2‑1)的下端连接,右侧下端外凸大弧线段(1‑5‑2‑3)的左端与右侧内凹弧线段(1‑5‑2‑2)的下端连接,右侧内凹弧线段(1‑5‑2‑2)的上端与右侧直线段(1‑5‑2‑4)的下端连接,右侧直线段(1‑5‑2‑4)的上端与右侧上端小弧线段(1‑5‑2‑5)的下端连接,右侧上端小弧线段(1‑5‑2‑5)的上端与右侧外凸弧线段(1‑5‑2‑1)的上端连接,右侧曲面凹坑(1‑5‑2)的底面为由下至上沿着逆时针旋转方向由浅至深的坡面,左侧曲面凹坑(1‑5‑1)和右侧曲面凹坑(1‑5‑2)分别设置在中心圆形平面(1‑5‑5)的左、右侧,且左侧上端外凸大弧线段(1‑5‑1‑3)位于上方,左侧下端小弧线段(1‑5‑1‑5)位于下方,右侧下端外凸大弧线段(1‑5‑2‑3)位于下方,右侧上端小弧线段(1‑5‑2‑5)位于上方,左侧外凸弧线段(1‑5‑1‑1)与其对应的头部圆柱(1‑5)边缘之间形成的平面为左侧边缘平面(1‑5‑8),右侧外凸弧线段(1‑5‑2‑1)与其对应的头部圆柱(1‑5)边缘之间形成的平面为右侧边缘平面(1‑5‑9),左侧上端外凸大弧线段(1‑5‑1‑3)和右侧上端小弧线段(1‑5‑2‑5)与其对应的头部圆柱(1‑5)边缘之间形成的平面为上平面(1‑5‑3),右侧下端外凸大弧线段(1‑5‑2‑3)和左侧下端小弧线段(1‑5‑1‑5)与其对应的头部圆柱(1‑5)边缘之间形成的平面为下平面(1‑5‑4),左侧上端外凸大弧线段(1‑5‑1‑3)与右侧直线段(1‑5‑2‑4)之间形成的平面为上过渡平面(1‑5‑6),右侧下端外凸大弧线段(1‑5‑2‑3)与左侧直线段(1‑5‑1‑4)之间形成的平面为下过渡平面(1‑5‑7),上平面(1‑5‑3)、下平面(1‑5‑4)、中心圆形平面(1‑5‑5)、上过渡平面(1‑5‑6)、下过渡平面(1‑5‑7)、左侧边缘平面(1‑5‑8)和右侧边缘平面(1‑5‑9)在同一平面内,左侧曲面凹坑(1‑5‑1)和右侧曲面凹坑(1‑5‑2)的最大深度h为0.5mm~1mm。
地址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