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热核聚变堆用不锈钢大锻件的生产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核聚变堆用不锈钢大锻件的生产方法,包括:(一)钢锭预处理;(二)钢锭加热工艺;(三)钢锭锻造工艺;(四)二镦二拔工艺;(五)成品整形;(六)成品锻件热处理工艺;最终得到不锈钢大锻件的厚度为300-1000mm;宽度为300-1800mm;长度为500-2200mm。该方法实现了不锈钢锻件晶粒度≥2级,且锻件表面裂纹深度<1mm,满足热核聚变堆(包括ITER计划)质量要求。
申请公布号 CN104174796A 申请公布日期 2014.12.03
申请号 CN201410388287.X 申请日期 2014.08.08
申请人 东北大学;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承志;姜周华;李花兵;尹嵬;李筱;张剑桥
分类号 B21J5/00(2006.01)I;B21J5/06(2006.01)I;B21J5/08(2006.01)I;B21J1/06(2006.01)I 主分类号 B21J5/00(2006.01)I
代理机构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代理人 江淑兰
主权项  一种热核聚变堆用不锈钢大锻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一)钢锭预处理钢锭要求:钢锭是圆锭、方锭、八边形、六边形锭中的一种,钢锭需要锯切掉头尾部分,且切掉头尾后的高度与断面外接圆直径之比在1.0 ‑2.0之间;(二)钢锭第一次加热工艺钢锭以冷锭或带温钢锭进入加热炉加热,升温到1210±20℃,保温4小时‑8小时,保证钢锭内部、外部温度烧透、均一,保温时间达到要求后进行锻造;(三)钢锭锻造工艺采用自由锻造工艺,在液压锻造机上进行锻造;钢锭出炉后,测得钢锭高/径比≤1.8,先沿径向方向锻造,每道次锻造变形量控制在钢锭直径的2%‑10%,转动钢锭,多个道次锻造,把钢锭锻造成圆柱体;径向锻造后,控制圆柱体的高/圆柱体直径在1.5‑2.5;钢锭出炉后,测得钢锭高/径比在1.8‑2.5之间,直接进行以下锻造操作;第一次镦粗锻造:把圆柱体钢锭竖立进行锻造,锻造高度方向总变形率控制在钢锭高度的35%‑48%;测量钢锭表面温度;第一次拔长锻造:镦粗之后,再次从钢锭原始径向进行锻造,转动坯料,每道次锻造变形量控制在钢锭直径的2%‑10%,均匀变形,锻造成圆柱体,使锻造后的坯料高度/坯料直径在1.5‑2.5;测量钢锭表面温度;以上锻造过程中,每次锻造完毕都需要测量钢锭表面温度,当终锻温度下降到900‑950℃,停止锻造,把坯料送到加热炉进行二次加热;钢锭表面温度为950℃以上时,继续进行锻造;(四)二镦二拔工艺:第一次拔长后,根据上面镦粗锻造工艺要求,进行第二次镦粗锻造:控制变形率为:变形后钢锭高度为初始高度的35%‑45%;二次镦粗之后,再按照上述拔长工艺要求,进行第二次拔长锻造,控制变形率为:锻造后的坯料高度/坯料直径在1.5‑2.5;以上锻造过程中,每次锻造完毕都需要测量钢锭表面温度,当终锻温度下降到900‑950℃,停止锻造,把坯料送到加热炉进行三次加热;钢锭表面温度为950℃以上时,继续进行下步成品整形工序;(五)成品整形:两镦两拔后,沿着径向高度方向锻造,并使锻件断面呈矩形或正方形,控制每道次变形量在成品尺寸的2%‑15%,反复锻造直到达到成品锻件形状及公差范围之内;(六)成品锻件热处理工艺:锻造后的成品,入热处理炉进行热处理,出炉后入水池快速冷却到室温。
地址 110819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