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获取沉积盆地剥蚀厚度的方法及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获取沉积盆地剥蚀厚度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不同层的地层信息;其中,所述地层信息包括:每一地层的顶底深度、每一地层中各样本点的取样深度、岩性以及孔隙度大小;根据所述地层信息,建立每一地层对应地孔隙度与深度、岩性的拟合关系;比较上下相邻地层对应地孔隙度与深度、岩性的拟合关系,判断这两个上下相邻地层的下地层是否受过剥蚀;在判断出的剥蚀地层的顶部加入一厚度为ΔH、岩性与残留部分类同的一段地层,使上下地层界面间的孔隙度差得到弥补;根据弥补处理后的剥蚀地层获取盆地初始沉积时剥蚀厚度H<sub>0</sub>。本技术方案可以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申请公布号 CN104122602A 申请公布日期 2014.10.29
申请号 CN201410374600.4 申请日期 2014.07.31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明人 庞雄奇;周立明
分类号 G01V9/00(2006.01)I 主分类号 G01V9/0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汤在彦
主权项 一种获取沉积盆地剥蚀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不同层的地层信息;其中,所述地层信息包括:每一地层的顶底深度、每一地层中各样本点的取样深度、岩性以及孔隙度大小;根据所述地层信息,建立每一地层对应地孔隙度与深度、岩性的拟合关系;比较上下相邻地层对应地孔隙度与深度、岩性的拟合关系,判断这两个上下相邻地层的下地层是否受过剥蚀;在判断出的剥蚀地层的顶部加入一厚度为ΔH、岩性与残留部分类同的一段地层,使上下地层界面间的孔隙度差得到弥补;所述ΔH为:<maths num="0001" id="cmaths0001"><math><![CDATA[<mrow><mi>&Delta;H</mi><mo>=</mo><mfrac><mrow><mi>&Delta;</mi><msub><mi>&rho;</mi><mi>ab</mi></msub></mrow><msubsup><mi>&rho;</mi><mi>A</mi><mo>&prime;</mo></msubsup></mfrac><mo>=</mo><mfrac><mrow><mn>2</mn><mo>*</mo><mi>&Delta;</mi><msub><mi>&rho;</mi><mi>ab</mi></msub></mrow><mrow><msubsup><mi>&rho;</mi><mi>a</mi><mo>&prime;</mo></msubsup><mrow><mo>(</mo><mi>Z</mi><mo>)</mo></mrow><mo>+</mo><msubsup><mi>&rho;</mi><mi>b</mi><mo>&prime;</mo></msubsup><mrow><mo>(</mo><mtext>Z</mtext><mo>)</mo></mrow></mrow></mfrac></mrow>]]></math><img file="FDA0000547078820000011.GIF" wi="651" he="181" /></maths>其中,ΔH为在受剥蚀地层的顶部加入的一段地层的厚度,这段地层的岩性与残留部分相同,使上下地层界面间的孔隙度差值得到弥补;Δρ<sub>ab</sub>是上下相邻地层在界面接触点上的密度差;ρ'<sub>a</sub>(Z)、ρ'<sub>b</sub>(Z)分别为上覆地层和下覆地层密度函数在界面接触点处的一阶导数;根据弥补处理后的剥蚀地层获取盆地初始沉积时剥蚀厚度H<sub>0</sub>。
地址 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