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低功耗无隔离直流电源
摘要 一种低功耗无隔离直流电源,包括桥式整流电路、取样和切分电路、限流开关和滤波和恒流,将交流电通过桥式整流电路转换为脉动直流电,经过取样和切分电路控制限流开关对滤波中的滤波电容C进行充电并滤波,滤波电容C放电时通过恒流消除微小纹波而输出直流电。本发明中的交流电经过桥式整流后得到脉动直流电,对脉动直流电进行取样切分控制限流开关对滤波电容进行有限充电,滤波电容放电时经过恒流电路后得到直流电。根据正弦波的特点设计出来的这种不用PWM稳压控制、无变压器或电感的低功耗无隔离直流电,交直流转换简单直接,转换效率可以做到90%以上。
申请公布号 CN102611328B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9.17
申请号 CN201210056444.8 申请日期 2012.03.06
申请人 钭惠星 发明人 钭惠星
分类号 H02M7/02(2006.01)I;H02M3/07(2006.01)I;H02M1/14(2006.01)I;H05B37/02(2006.01)I 主分类号 H02M7/02(2006.01)I
代理机构 宁波市鄞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6 代理人 周涌贺
主权项 一种低功耗无隔离直流电源,包括桥式整流电路(1)、取样(2)和切分电路(3)、限流开关(4)和滤波(5)和恒流(6),其特征是:将交流电通过桥式整流电路(1)转换为脉动直流电,经过取样(2)和切分电路(3)控制限流开关(4)对滤波(5)中的滤波电容(C)进行充电并滤波,滤波电容(C)放电时通过恒流(6)消除微小纹波而输出直流电;所述切分电路(3)由第三电阻(R<sub>3</sub>)、第五电阻(R<sub>5</sub>)、第七NPN型三极管(V<sub>7</sub>)、第八PNP型三极管(V<sub>8</sub>)和第十稳压二极管(V<sub>10</sub>)组成;第三电阻(R<sub>3</sub>)的一端与正脉动直流输出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场效应管(VT<sub>2</sub>)的栅极、第五电阻(R<sub>5</sub>)、第八PNP型三极管(V<sub>8</sub>)的发射极、第十稳压二极管(V<sub>10</sub>)的正极、限流开关(4)相连,第七NPN型三极管(V<sub>7</sub>)、第八PNP型三极管(V<sub>8</sub>)组成达林顿组合,第七NPN型三极管(V<sub>7</sub>)的集电极、第八PNP型三极管(V<sub>8</sub>)的基极和第五电阻(R<sub>5</sub>)的另一端相连,第七NPN型三极管(V<sub>7</sub>)的基极与取样(2)相连,第七NPN型三极管(V<sub>7</sub>)的发射极、第八PNP型三极管(V<sub>8</sub>)的集电极和负脉动直流输出端相连,第十稳压二极管(V<sub>10</sub>)的负极与负脉动直流输出端相连;所述桥式整流电路(1)是由四只整流二极管(V<sub>1</sub>‑V<sub>4</sub>)组成;第一整流二极管(V<sub>1</sub>)的正极、第三整流二极管(V<sub>3</sub>)的负极与交流电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V<sub>2</sub>)的正极、第四整流二极管(V<sub>4</sub>)的负极与交流电的另一输入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V<sub>1</sub>)、第二整流二极管(V<sub>2</sub>)的负极相连组成桥式整流电路(1)的正脉动直流输出端,第三整流二极管(V<sub>3</sub>)、第四整流二极管(V<sub>4</sub>)的正极相连组成桥式整流电路(1)的负脉动直流输出端;正脉动直流输出端与取样(2)、直流电正输出端、滤波(5)相连,负脉动直流输出端与取样(2)、切分电路(3)、限流开关(4)相连;所述取样(2)由第一电阻(R<sub>1</sub>)、第六电阻(R<sub>6</sub>)和第七电阻(R<sub>7</sub>)依次串联组成;第一电阻(R<sub>1</sub>)一端连接正脉动直流输出端,第七电阻(R<sub>7</sub>)一端连接负脉动直流输出端,由第一电阻(R<sub>1</sub>)与第六电阻(R<sub>6</sub>)组成的接点是取样(2)的输出端;所述第七电阻(R<sub>7</sub>)可以是定值电阻,也可以是可变电阻;所述限流开关(4)由第二场效应管(VT<sub>2</sub>)、第九NPN型三极管(V<sub>9</sub>)和第八电阻(R<sub>8</sub>)组成;第二场效应管(VT<sub>2</sub>)的漏极接滤波电容的负极,第二场效应管(VT<sub>2</sub>)的源极接第八电阻(R<sub>8</sub>)和第九NPN型三极管(V<sub>9</sub>)的基极,第九NPN型三极管(V<sub>9</sub>)的集电极接第二场效应管(VT<sub>2</sub>)的栅极,第九NPN型三极管(V<sub>9</sub>)的发射极和第八电阻(R<sub>8</sub>)的另一端接负脉动直流输出端;所述滤波(5)是电解电容(C),电解电容(C)的正极与正脉动直流输出端相连,电解电容(C)的负极与第二场效应管(VT<sub>2</sub>)的漏极和恒流(6)相连;所述恒流(6)由第二电阻(R<sub>2</sub>)、第四电阻(R<sub>4</sub>)、第五稳压二极管(V<sub>5</sub>)、第六NPN型三极管(V<sub>6</sub>)和第一场效应管(VT<sub>1</sub>)组成;第二电阻(R<sub>2</sub>)的一端与正脉动直流输出端相连,另一端接第五稳压二极管(V<sub>5</sub>)的正极、第六NPN型三极管(V<sub>6</sub>)集电极和第一场效应管(VT<sub>1</sub>)的栅极,第一场效应管(VT<sub>1</sub>)的源极接第六NPN型三极管(V<sub>6</sub>)的基极、第四电阻(R<sub>4</sub>),第四电阻(R<sub>4</sub>)的另一端与第五稳压二极管(V<sub>5</sub>)的负极、第六NPN型三极管(V<sub>6</sub>)发射极、滤波电容(C)的负极相连,第一场效应管(VT<sub>1</sub>)的漏极与正脉动直流输出端分别组成直流电源的负极和正极。
地址 321400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五云镇大桥北路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