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用于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装置
摘要 针对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装置连线复杂易插错的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装置,包括PC机、PCI总线、控制板和六个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均含有运动控制卡。其中,控制板为NPM公司生产的PPCI-L112型板卡,运动控制卡均为NPM公司的MNET-M381-TST。PC机通过PCI总线与控制板相连接,控制板和六个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中的运动控制卡依次串连在一起。通过本产品能够将原先需要集中安插的一百多条信号线分散在六个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之间上,单个区域所需要连接的数据线成倍地减小,从而避免了插接错误的概率。
申请公布号 CN203799215U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8.27
申请号 CN201420206046.4 申请日期 2014.04.25
申请人 安徽工程大学 发明人 裴九芳;程晋石;王海;戚一
分类号 G05B19/042(2006.01)I 主分类号 G05B19/042(2006.01)I
代理机构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代理人 徐伟
主权项 用于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装置,包括PC机(1)、PCI总线(2)、中央控制板(3)和六个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其中,PC机(1)通过PCI总线(2)与中央控制板(3)相连接;六个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依次记为第一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10)、第二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20)、第三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30)、第四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40)、第五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50)和第六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60);每个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内均含有一个编码器和一个IO信号接收器,六个编码器依次为第一编码器(414)、第二编码器(424)、第三编码器(434)、第四编码器(444)、第五编码器(454)和第六编码器(464),六个IO信号接收器依次为第一IO信号接收器(415)、第二IO信号接收器(425)、第三IO信号接收器(435)、第四IO信号接收器(445)、第五IO信号接收器(455)和第六IO信号接收器(465);其特征在于:中央控制板(3)为NPM公司生产的PPCI‑L112型板卡;第一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10)内还设有第一运动控制卡(411)、第一伺服驱动器(412)和第一交流伺服电机(413);其中,第一运动控制卡(411)分别与第一伺服驱动器(412)、第一IO信号接收器(415)连接且双向通讯,第一伺服驱动器(412)与第一交流伺服电机(413)连接且双向通讯,第一编码器(414)固定在第一交流伺服电机(413)上,第一编码器(414)的输出端与第一伺服驱动器(41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运动控制卡(411)的通讯接口与中央控制板(3)的通讯接口连接并双向通讯;第二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20)内还设有第二运动控制卡(421)、第二伺服驱动器(422)和第二交流伺服电机(423);其中,第二运动控制卡(421)分别与第二伺服驱动器(422)、第二IO信号接收器(425)连接且双向通讯,第二伺服驱动器(422)与第二交流伺服电机(423)连接且双向通讯,第二编码器(424)固定在第二交流伺服电机(423)上,第二编码器(424)的输出端与第二伺服驱动器(42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运动控制卡(421)与第一运动控制卡(411)相连接;第三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30)内还设有第三运动控制卡(431)、第三伺服驱动器(432)和第三交流伺服电机(433);其中,第三运动控制卡(431)分别与第三伺服驱动器(432)、第三IO信号接收器(435)连接且双向通讯,第三伺服驱动器(432)与第三交流伺服电机(433)连接且双向通讯,第三编码器(434)固定在第三交流伺服电机(433)上,第三编码器(434)的输出端与第三伺服驱动器(43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三运动控制卡(431)与第二运动控制卡(421)相连接;第四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40)内还设有第四运动控制卡(441)、第四伺服驱动器(442)和第四交流伺服电机(443);其中,第四运动控制卡(441)分别与第四伺服驱动器(442)、第四IO信号接收器(445)连接且双向通讯,第四伺服驱动器(442)与第四交流伺服电机(443)连接且双向通讯,第四编码器(444)固定在第四交流伺服电机(443)上,第四编码器(444)的输出端与第四伺服驱动器(44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四运动控制卡(441)与第三运动控制卡(431)相连接;第五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50)内还设有第五运动控制卡(451)、第五伺服驱动器(452)和第五交流伺服电机(453);其中,第五运动控制卡(451)分别与第五伺服驱动器(452)、第五IO信号接收器(455)连接且双向通讯,第五伺服驱动器(452)与第五交流伺服电机(453)连接且双向通讯,第五编码器(454)固定在第五交流伺服电机(453)上,第五编码器(454)的输出端与第五伺服驱动器(45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五运动控制卡(451)与第四运动控制卡(441))相连接;第六机器人关节控制单元(460)内还设有第六运动控制卡(461)、第六伺服驱动器(462)和第六交流伺服电机(463);其中,第六运动控制卡(461)分别与第六伺服驱动器(462)、第六IO信号接收器(465)连接且双向通讯,第六伺服驱动器(462)与第六交流伺服电机(463)连接且双向通讯,第六编码器(464)固定在第六交流伺服电机(463)上,第六编码器(464)的输出端与第六伺服驱动器(46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六运动控制卡(461)与第五运动控制卡(451)相连接;第一运动控制卡(411)、第二运动控制卡(421)、第三运动控制卡(431)、第四运动控制卡(441)、第五运动控制卡(451)和第六运动控制卡(461)为NPM公司的MNET‑M381‑TST;第一伺服驱动器(412)、第二伺服驱动器(422)、第三伺服驱动器(432)、第四伺服驱动器(442)、第五伺服驱动器(452)和第六伺服驱动器(462)为台湾东元AC伺服TSTA型驱动器;第一交流伺服电机(413)、第二交流伺服电机(423)、第三交流伺服电机(433)、第四交流伺服电机(443)、第五交流伺服电机(453)和第六交流伺服电机(463)为台湾东元AC伺服TSTA型伺服电机。
地址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赭山东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