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混合式普通珊瑚种植礁
摘要 一种混合式普通珊瑚种植礁。它包括一普通珊瑚种植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珊瑚种植礁本体由底座、下分层外壁、中分层外壁、上分层外壁、下多边形外壁侧柱、中多边形外壁侧柱、上多边形外壁侧柱、下方形外壁侧柱、中方形外壁侧柱、上方形外壁侧柱、下中间弯件、上中间弯件、下中间直件、上中间直件、下中柱、中中柱、上中柱、下左侧柱、下右侧柱、中左侧柱、中右侧柱、上左侧柱、上右侧柱及顶层圆盘所构成,并通过插入装配组合。本发明的混合式普通珊瑚种植礁可适宜于任意水深的沿海水域中应用。
申请公布号 CN103988812A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8.20
申请号 CN201410013466.5 申请日期 2014.01.13
申请人 上海海洋大学 发明人 姜少杰;兰镇;袁俊;彭伟锋;王伟定
分类号 A01K67/033(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7/033(2006.01)I
代理机构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105 代理人 瞿承达
主权项  一种混合式普通珊瑚种植礁,它包括一普通珊瑚种植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珊瑚种植礁本体由底座(1)、下分层外壁(21)、中分层外壁(22)、上分层外壁(23)、下多边形外壁侧柱(31)、中多边形外壁侧柱(32)、上多边形外壁侧柱(33)、下方形外壁侧柱(41)、中方形外壁侧柱(42)、上方形外壁侧柱(43)、下中间弯件(51)、上中间弯件(52)、下中间直件(61)、上中间直件(62)、下中柱(71)、中中柱(72)、上中柱(73)、下左侧柱(81)、下右侧柱(82)、中左侧柱(83)、中右侧柱(84)、上左侧柱(85)、上右侧柱(86)及顶层圆盘(9)所构成,所述底座(1)由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及外端与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的相对的内角处连接的呈“*”形状的支撑(12)所构成,所述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设有一呈方形状的底座盲孔(111),所述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的呈方形状的底座盲孔(111)两旁还均布有底座种植盲孔(112),所述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的横档交接处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一呈多边形状的底座盲孔(113),所述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的横档交接处的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一下端呈圆锥形状的底座底脚(114),所述呈“*”形状的支撑(12)上端面上均布有底座种植盲孔(121),上端面上的中心处设有一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底座中心盲孔(122),所述下分层外壁(21)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设有一呈方形状的下分层外壁盲孔(2111),横档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设有一呈方形体的下分层外壁连接件(2112),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的横档交接处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一呈多边形状的下分层外壁盲孔(2113),横档交接处的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一呈多边体的下分层外壁连接件(2114),所述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的呈方形状的下分层外壁盲孔(2111)两旁还均布有下分层外壁种植盲孔(2115),所述中分层外壁(22)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设有一呈方形状的中分层外壁盲孔(2211),横档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设有一呈方形体的中分层外壁连接件(2212),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的横档交接处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一呈多边形状的中分层外壁盲孔(2213),横档交接处的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一呈多边体的中分层外壁连接件(2214),所述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的呈方形状的中分层外壁盲孔(2211)两旁还均布有中分层外壁种植盲孔(2215),所述上分层外壁(23)为呈六角形状的上分层框架(23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上分层框架(231)的横档上端面上均布有上分层外壁种植盲孔(231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上分层框架(231)的横档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设有一呈方形体的上分层外壁连接件(2312),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上分层框架(231)的横档交接处的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一呈多边体的上分层外壁连接件(2313),所述下多边形外壁侧柱(31)上端面上设有一呈多边形状的下盲孔(31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呈多边体的下连接件(312),所述中多边形外壁侧柱(32)上端面上设有一呈多边形状的中盲孔(32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呈多边体的中连接件(322),所述上多边形外壁侧柱(33)上端面上设有一呈多边形状的上盲孔(33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呈多边体的上连接件(332),所述下方形外壁侧柱(41)上端面上设有一呈方形状的下盲孔(41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呈方形体的下连接件(412),所述中方形外壁侧柱(42)上端面上设有一呈方形状的中盲孔(42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呈方形体的中连接件(422),所述上方形外壁侧柱(43)上端面上设有一呈方形状的上盲孔(43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呈方形体的上连接件(432),所述下中间弯件(51)由下外半圆环(511)、下内半圆环(512)及下外半圆环(511)与下内半圆环(512)之间的下直档(513)所形成,所述下外半圆环(511)及下内半圆环(512)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下中间弯件种植盲孔(514),所述上中间弯件(52)由上外半圆环(521)、上内半圆环(522)及上外半圆环(521)与上内半圆环(522)之间的上直档(523)所形成,所述上外半圆环(521)及上内半圆环(522)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上中间弯件种植盲孔(524),所述下中间直件(61)呈“L”形状,所述呈“L”形状的下中间直件(61)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下中间直件种植盲孔(611),所述呈“L”形状的下中间直件(61)上端面上的中部处设有一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下盲孔(612),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下连接件(613),所述上中间直件(62)呈“L”形状,所述呈“L”形状的上中间直件(62)的上端面上均布有上中间直件种植盲孔(621),所述呈“L”形状的上中间直件(62)上端面上的中部处设有一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上盲孔(622),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上连接件(623),所述下中柱(71)上端面上设有一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下盲孔(71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下连接件(712),所述中中柱(72)上端面上设有一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中盲孔(72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中连接件(722),所述上中柱(73)上端面上设有一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上盲孔(73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上连接件(732),所述下左侧柱(8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下连接件(811),所述下右侧柱(82)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下连接件(821),所述中左侧柱(83)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中连接件(831),所述中右侧柱(84)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中连接件(841),所述上左侧柱(85)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上连接件(851),所述上右侧柱(86)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上连接件(861),所述顶层圆盘(9)由圆形外环(91)、圆形内环(92)及圆形内环(92)与圆形外环(91)内的呈“十”形状的支架(93)所形成并连成一体,所述圆形内环(92)及圆形外环(91)上端面上分别均布有顶层种植盲孔(921、911),所述呈“十”形状的支架(93)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布有顶层种植盲孔(931),所述呈“十”形状的支架(93)下端面上的中心处向下延伸有一下端呈圆锥形状的连接件(932),所述底座(1)、下中间直件(61)、下中间弯件(51)、上中间弯件(52)、上中间直件(62)及顶层圆盘(9)自下而上依次叠加,所述下中间直件(61)及下中间弯件(51)分别安设在所述底座(1)上方,所述下中柱(7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下连接件(712)插入在所述底座(1)的外端与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的相对的内角处连接的呈“*”形状的支撑(12)上端面上中心处所设的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底座中心盲孔(122)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呈“L”形状的下中间直件(6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下连接件(613)插入在所述下中柱(71)上端面上所设的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下盲孔(711)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中间直件(61)下端面与相对的所述底座的呈“*”形状的支撑(12)上端面上的底座种植盲孔(121)之间置下左侧柱(81),所述下左侧柱(8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下连接件(811)插入在所述底座的呈“*”形状的支撑(12)上端面上的底座种植盲孔(121)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左侧柱(81)上端面与所述呈“L”形状的下中间直件(61)下端面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中间弯件(51)的下外半圆环(511)及下内半圆环(512)的下端面与相对的所述底座的呈“*”形状的支撑(12)上端面上的底座种植盲孔(121)之间置下右侧柱(82),所述下右侧柱(82)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下连接件(821)插入在所述底座的呈“*”形状的支撑(12)上端面上的底座种植盲孔(121)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右侧柱(82)上端面与所述下中间弯件(51)下端面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中间弯件(52)及上中间直件(62)分别安设在所述下中间直件(61)及下中间弯件(51)上方,所述上中间弯件(52)下端面与相对的所述呈“L”形状的下中间直件(61)的上端面上的下中间直件种植盲孔(611)之间置中左侧柱(83),所述中左侧柱(83)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下连接件(831)插入在所述呈“L”形状的下中间直件(61)的上端面上的下中间直件种植盲孔(611)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左侧柱(83)上端面与所述上中间弯件(52)下端面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中柱(72)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中连接件(722)插入在所述呈“L”形状的下中间直件(61)上端面上的中部处所设的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下盲孔(612)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呈“L”形状的上中间直件(62)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上连接件(623)插入在所述中中柱(72)上端面上所设的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中盲孔(721)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呈“L”形状的上中间直件(62)下端面与相对的所述下中间弯件(51)的下外半圆环(511)及下内半圆环(512)的上端面上的下中间弯件种植盲孔(514)之间置中右侧柱(84),所述中右侧柱(84)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下连接件(841)插入在所述下中间弯件(51)的下外半圆环(511)及下内半圆环(512)的上端面上的下中间弯件种植盲孔(51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右侧柱(84)上端面与所述呈“L”形状的上中间直件(62)下端面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顶层圆盘(9)安设在所述上中间弯件(52)及上中间直件(62)上方,所述上中柱(73)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锥形状的上连接件(732)插入在所述呈“L”形状的上中间直件(62)上端面上的中部处所设的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上盲孔(622)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顶层圆盘(9)的呈“十”形状的支架(93)下端面上的中心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锥形状的连接件(932)插入在所设的上中柱(73)上端面上所设的内底面呈圆锥形状的上盲孔(731)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顶层圆盘(9)下端面与相对的所述上中间弯件(52)的上外半圆环(521)及上内半圆环(522)的上端面上的上中间弯件种植盲孔(524)及所述呈“L”形状的上中间直件(62)的上端面上的上中间直件种植盲孔(621)之间均分别置上左侧柱(85)及上右侧柱(86),所述上左侧柱(85)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上连接件(851)插入在所述上中间弯件(52)的上外半圆环(521)及上内半圆环(522)的上端面上的上中间弯件种植盲孔(5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右侧柱(86)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下端呈圆柱形状的上连接件(861)插入在所述呈“L”形状的上中间直件(62)的上端面上的上中间直件种植盲孔(621)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左侧柱(85)上端面与所述顶层圆盘(9)下端面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右侧柱(86)上端面与所述顶层圆盘(9)下端面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底座(1)上还自下而上依次叠加有下分层外壁(21)、中分层外壁(22)及上分层外壁(23),所述下分层外壁(21)安设在所述底座(1)上方,所述下分层外壁(21)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的横档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的呈方形体的下分层外壁连接件(2112)分别与所述下方形外壁侧柱(41)的上端面上所设的呈方形状的下盲孔(411)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底座(1)的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呈方形状的底座盲孔(111)分别与所述下方形外壁侧柱(41)的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呈方形体的下连接件(412)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分层外壁(21)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的横档交接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呈多边体的下分层外壁连接件(2114)分别与所述下多边形外壁侧柱(31)上端面上所设的呈多边形状的下盲孔(311)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底座(1)的呈六角形状的底座框架(11)的横档交接处的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呈多边形状的底座盲孔(113)分别与所述下多边形外壁侧柱(31)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呈多边体的下连接件(312)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分层外壁(22)安设在所述下分层外壁(21)上方,所述中分层外壁(22)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的横档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的呈方形体的中分层外壁连接件(2212)分别与所述中方形外壁侧柱(42)上端面上所设的呈方形状的中盲孔(421)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分层外壁(21)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的呈方形状的下分层外壁盲孔(2111)分别与所述中方形外壁侧柱(42)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呈方形体的中连接件(422)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分层外壁(22)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的横档交接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呈多边体的中分层外壁连接件(2214)分别与所述中多边形外壁侧柱(32)上端面上所设的呈多边形状的中盲孔(321)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分层外壁(21)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下分层框架(211)的横档交接处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呈多边形状的下分层外壁盲孔(2113)分别与所述中多边形外壁侧柱(32)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呈多边体的中连接件(322)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分层外壁(23)安设在所述中分层外壁(22)上方,所述上分层外壁(23)为呈六角形状的上分层框架(23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上分层框架(231)的横档下端面中部处分别所设的呈方形体的上分层外壁连接件(2312)分别与所述上方形外壁侧柱(43)上端面上所设的呈方形状的上盲孔(431)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分层外壁(22)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的横档上端面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的呈方形状的中分层外壁盲孔(2211)分别与所述上方形外壁侧柱(43)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呈方形体的上连接件(432)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分层外壁(23)为呈六角形状的上分层框架(23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上分层框架(231)的横档交接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呈多边体的上分层外壁连接件(2313)分别与所述上多边形外壁侧柱(33)上端面上所设的呈多边形状的上盲孔(331)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分层外壁(22)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所述为呈六角形状的中分层框架(221)的横档交接处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呈多边形状的中分层外壁盲孔(2213)分别与所述上多边形外壁侧柱(33)下端面上的中部处向下延伸的呈多边体的上连接件(332)形成嵌接,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地址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