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单台直线压缩机驱动U型和同轴脉管冷指结构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台直线压缩机驱动U型和同轴脉管冷指的结构,该结构由主基座、次基座、双通型压缩机基座、对置式直线压缩机主构件、压缩机左外壳、压缩机右外壳、压缩机上连管、上主换热器、上次换热器、上蓄冷器、上脉冲管、上冷端换热器、上真空罩、上脉冲管连管、上惯性管、上气库、上保护罩以及压缩机下连管、下主换热器、下次换热器、下蓄冷器、下脉冲管、下冷端换热器、下真空罩、下脉冲管连管、下惯性管、下气库、下保护罩组成。本专利充分利用U型和同轴脉冲管制冷机的结构特点,可以实现单台直线压缩机同时驱动U型和同轴脉管冷指,对脉冲管制冷机在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
申请公布号 CN203771769U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8.13
申请号 CN201420028431.4 申请日期 2014.01.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发明人 党海政
分类号 F25B9/14(2006.01)I 主分类号 F25B9/14(2006.01)I
代理机构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代理人 郭英
主权项 一种单台直线压缩机驱动U型和同轴脉管冷指的结构,包括主基座(1)、次基座(2)、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对置式直线压缩机主构件(4)、压缩机左外壳(5)、压缩机右外壳(6)、压缩机上连管(7)、上主换热器(8)、上次换热器(9)、上蓄冷器(10)、上脉冲管(11)、上冷端换热器(12)、上真空罩(13)、上脉冲管连管(14)、上惯性管(15)、上气库(16)、上保护罩(17)、以及压缩机下连管(7′)、下主换热器(8′)、下次换热器(9′)、下蓄冷器(10′)、下脉冲管(11′)、下冷端换热器(12′)、下真空罩(13′)、下脉冲管连管(14′)、下惯性管(15′)、下气库(16′)和下保护罩(17′),其特征在于,主基座(1)作为整个结构的总支撑基座;次基座(2)的下端加工出次基座下端面(18),并支撑于主基座上端面(19)之上,次基座(2)的上端加工出支撑弧面(20),支撑弧面(20)支撑于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的外壳面下侧;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对置式直线压缩机主构件(4)、压缩机左外壳(5)、及压缩机右外壳(6)构成一台对置式直线压缩机;该压缩机采用双活塞对置式结构,左右两部分沿中心轴线(36)完全对称;在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的上下两侧沿中央分别垂直开通压缩机上出气孔(22)和压缩机下出气孔(22′),通过压缩机上出气孔(22)实现对置式直线压缩机的压缩腔(23)和压缩机上连管(7)之间的连通,通过压缩机下出气孔(22′)实现对置式直线压缩机的压缩腔(23)和压缩机下连管(7′)之间的连通;在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的两侧分别加工出压缩机上支撑台(24)和压缩机下支撑台(24′),压缩机上支撑台(24)通过上支撑台平面(25)对上主换热器(8)进行接触连接支撑,压缩机下支撑台(24′)通过下支撑台平面(25′)对下主换热器(8′)进行接触连接支撑;在压缩机上支撑台(24)和压缩机下支撑台(24′)上分别加工出上支撑台贯穿孔(21)和下支撑台贯穿孔(21′);压缩机左外壳(5)的开口端与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的基座左下侧面(26)密封焊接,压缩机右外壳(6)的开口端与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的基座右下侧面(27)密封焊接;上次换热器(9)同心地插入上主换热器(8)之内并焊接连接,下次换热器(9′)同心地插入下主换热器(8′)之内并焊接连接;压缩机上连管(7)的一端与压缩机上出气孔(22)连接,另一端与上次换热器(8)连接,并通过上次换热器(8)内的上蓄冷器端漏斗形孔道(28)与上蓄冷器(10)连通;压缩机下连管(7′)的一端与压缩机下出气孔(22′)连接,另一端与下主换热器(8′)连接,并通过下主换热器(8′)与下次换热器(9′)之间形成的下环形间隙(28′)与下蓄冷器(10′)连通;上蓄冷器(10)和上脉冲管(11)平行布置,上蓄冷器(10)和上脉冲管(11)的一端平行地插入上冷端换热器(12)的上蓄冷器端凸台(39)和上脉冲管端凸台(40)并焊接连接,另一端平行地插入上次换热器(9)内并焊接连接;下脉冲管(11′)同心地插入下蓄冷器(10′)之中,下蓄冷器(10′)和下脉冲管(11′)的一端同心地插入下冷端换热器(12′)之内,下蓄冷器(10′)和下脉冲管(11′)的另一端分别插入下主换热器(8′)及下次换热器(9′)之内;上脉冲管连管(14)的一端与上次换热器(9)连接,并通过上次换热器(9)内的上脉冲管端漏斗形孔道(29)与上脉冲管(11)连通,上脉冲管连管(14)的另一端穿过上主换热器(8)下部的上右贯通槽(40)引出,然后再穿过上支撑台贯穿孔(21),与惯性管进口(30)连通;下脉冲管连管(14′)的一端与下次换热器(9′)连接,并通过下次换热器(9′)内的下漏斗形孔道(29′)与下脉冲管(11′)连通,下脉冲管连管(14′)的另一端穿过下支撑台贯穿孔(21′),然后与下惯性管进口(30′)连通;上惯性管(15)紧密盘绕于压缩机右外壳(6)之上,上惯性管出口(31)与上气库进气口(32)连接;下惯性管(15′)紧密盘绕于压缩机左外壳(5)之上,下惯性管出口(31′)与下气库进气口(32′)连接;上气库(16)为一内环直径略大于压缩机右外壳(6)外径的中空密闭容积,上气库内环面(33)紧扣在压缩机右外壳(6)之上;下气库(16)为一内环直径略大于压缩机左外壳(5)外径的中空密闭容积,下气库内环面(33′)紧扣在压缩机左外壳(5)之上;工作气体在由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对置式直线压缩机主构件(4)、压缩机左外壳(5)、压缩机右外壳(6)、压缩机上连管(7)、上主换热器(8)、上次换热器(9)、上蓄冷器(10)、上脉冲管(11)、上冷端换热器(12)、上脉冲管连管(14)、上惯性管(15)、气库(16)以及压缩机下连管(7′)、下主换热器(8′)、下次换热器(9′)、下蓄冷器(10′)、下脉冲管(11′)、下冷端换热器(12′)、下脉冲管连管(14′)、下惯性管(15′)、下气库(16′)组成的密闭空间内往复振荡;上保护罩(17)为一端封闭的罩壳,其开口端与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的右上侧面(34)密封焊接,将上惯性管(15)、上气库(16)以及压缩机右外壳(6)罩于其中;下保护罩(17′)为一端封闭的罩壳,其开口端与双通型压缩机基座(3)的左上侧面(34′)密封焊接,将下惯性管(15′)、下气库(16′)以及压缩机左外壳(5)罩于其中,从而共同形成一种单台直线压缩机同时驱动U型和同轴脉管冷指的结构。
地址 200083 上海市虹口区玉田路5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