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万向多轮全驱车
摘要 万向多轮全驱车:在底盘上平面设置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离合器踏板、变速操纵杆、原地转向操纵机构、刹车机构、发动机的油门控制机构、方向操纵机构;发动机与变速箱通过离合器联系,离合器踏板与离合器联系,变速操纵杆与变速箱联系;在底盘设置四个万向驱动车轮;差速器的花键形输出轴上有可沿该轴左右滑动的齿轮,该齿轮中部套有处于拨杈之间的圆盘,此拨杈与原地转向操纵机构联系,该齿轮能与一外齿轮或一内齿轮单独啮合,该外齿轮、内齿轮分别与设置在一转轴上的甲外齿轮或乙外齿轮啮合;转轴依次通过另一内齿轮、另一外齿轮、万向节和车轮联系;方向操纵机构通过轴、万向节与设置的独立悬架联系。本车能原地360°转向和左右移动,很灵活。
申请公布号 CN103963840A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8.06
申请号 CN201310034565.7 申请日期 2013.01.30
申请人 刘新广 发明人 刘新广
分类号 B62D15/00(2006.01)I;B62D3/02(2006.01)I 主分类号 B62D15/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万向多轮全驱车,其特征是:在底盘(1)的左边上下间隔设置两个驱动车轮(8),以底盘(1)的左右平分线为对称线,在底盘(1)的右边对称于左边设置两个驱动车轮(8);车壳(1‑1)联接在底盘(1)上;支架(29)下端固定在底盘(1)上;发动机(26)的外壳下面联接在支架(29)的上端面;差速器(30)的外壳固定于支架(29),差速器(30)的输出轴(25)的截面为花键的截面形状;变速箱(28)的动力输出轴(28‑1)的下端穿过支架(29)与差速器(30)联接;变速箱(28)的外壳联接在支架(29)的上端面;发动机(26)的功率轴通过离合器(27)与变速箱(28)的主动轴联接;一号齿轮(23)套在输出轴(25)的外周,并能在输出轴(25)上滑动,但不能与输出轴(25)相对转动。在一号齿轮(23)中部套接圆盘(20),圆盘(20)的端面光滑;拨杈(22)下端穿过支架(29)的顶插在圆盘(20)的两端面外,拨杈(22)的杈枝端的球能相对于杈枝转动;一号支板(24)下端固定在底盘(1)上面;一号轴(34)用一号轴承(35)安装在一号支板(24)上部;二号齿轮(36)与一号轴(34)的左部同心固定,二号齿轮(36)的端面离开圆盘(20)的端面一间隔,且当一号齿轮(23)在输出轴(25)上滑动到二号齿轮(36)上方时,二号齿轮(36)与一号齿轮(23)啮合传动;二号支板(40)离开一号支板(24)一距离,下端固定在底盘(1)上面;二号轴(18)用二号轴承(16)安装在二号支板(40)上部;一号内齿轮(19)与二号轴(18)的右部同心固定,一号内齿轮(19)的端面离开一号齿轮(23)的端面一间隔,且当一号齿轮(23)在输出轴(25)上滑动到一号内齿轮(19)内时,一号内齿轮(19)与一号齿轮(23)啮合传动;三号轴(41)依次穿过一号支板(24)下部、三号齿轮(38)的中心、四号齿轮(39)的中心、二号支板(40)、支架(29)的侧下部,并且三号轴(41)的一头用三号轴承(37)安装到一号支板(24)下部、三号轴(41)与三号齿轮(38)和四号齿轮(39)同心固定、三号轴(41)的另一头用四号轴承(42)联系到支架(29)的侧下部,在三号轴(41)靠近支架(29)的侧下部的那一端同心联接二号内齿轮(43);三号支板(46)垂直固定在底盘(1)上面,三号支板(46)在支架(29)外并面对二号内齿轮(43)的正面,两个四号轴(45)分别用两个五号轴承(47)安装在三号支板(46)上部;在每个四号轴(45)的一端各同心固定一个五号齿轮(44),每个五号齿轮(44)均与二号内齿轮(43)啮合;在每个四号轴(45)的另一端联接一个一号万向节(48);每个一号万向节(48)的另一端联接一根六号轴(5),每根六号轴(5)穿过底盘(1)侧部各与一个二号万向节(2)的一头联接;在园杆(15)的下端联接一个球(14),在球(14)的下面联接一号圆筒(13);园杆(15)的上端从二号圆筒(11)的下端穿入,从二号圆筒(11)的顶穿出后垂直联接在底板(1),园杆(15)与二号圆筒(11)的上顶的倒锥形孔配成转动配合,球(14)与二号圆筒(11)的内圆配成转动配合,一号圆筒(13)的外圆与二号圆筒(11)的内圆之间留有间隔;减震弹簧(12)的上部伸入一号圆筒(13)后顶着球(14),减震弹簧(12)的外圆与一号圆筒(13)的内圆配成滑动配合;套管9的外圆与二号圆筒(11)的下端联接,减震弹簧(12)的下端抵住套管(9)的外圆;固定轴(10)与车轮(8)同心固定,固定轴(10)穿过套管(9)与二号万向节(2)的另一头联接,固定轴(10)与套管(9)配成转动配合;套管(9)、二号圆筒(11)、减震弹簧(12)、一号圆筒(13)、球(14)、园杆(15)构成独立悬架;三号万向节(3)的一头联接在套管(9)的下部外圆,另一头与七号轴(4)的一端联接,七号轴(4)的另一端与四号万向节(6)的一头联接;输出轴(25)、一号齿轮(23)、圆盘(20)、拨杈(22)、一号支板(24)、一号轴(34)、一号轴承(35)、二号齿轮(36)、二号支板(40)、二号轴(18)、二号轴承(16)、一号内齿轮(19)、三号轴(41)、三号齿轮(38)、四号齿轮(39)、三号轴承(37)、四号轴承(42)、二号内齿轮(43)、五号齿轮(44)、四号轴(45)、三号支板(46)、五号轴承(47)、一号万向节(48)、六号轴(5)、二号万向节((2))、园杆(15)、球(14)、一号圆筒(13)、二号圆筒(11)、减振弹簧(12)、套管(9)、固定轴(10)、车轮(8)、三号万向节(3)、七号轴(4)、四号万向节((6))在差速器(30)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四号万向节(6)的另一头与穿过底板(1)的侧部与八号轴(51)的端头联接,八号轴(51)靠近端头的外圆用六号轴承(7)安装到底板(1)的侧部,八号轴(51)与方向操纵机构联接,所述方向操纵机构驱动且控制八号轴(51)转动;一号铰座(21‑1)固定在支架(29)上面左侧,原地转向操纵杆(21‑4)的下部用一号铰轴(21‑2)联系在一号铰座(21‑1),连杆(21‑5)的一端用二号铰轴(21‑3)联系在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动静止时置中位,此时它与支架(29)上端面垂直,原地转向操纵杆(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动回复到置中位;连杆(21‑5)的另一端与拨杈(22)的上侧面联接;联接件(22‑1)绕过发动机(26)将左右两边的拨杈(22)联接起来;一号铰座(21‑1)、一号铰轴(21‑2)、二号铰轴(21‑3)、原地转向操纵杆(21‑4)、连杆(21‑5)、联接件(22‑1)构成原地转向操纵机构(21);变速操纵杆(17)的下部用三号销轴(49)与固定在底盘(1)上的二号铰座(50)铰接,并且变速操纵杆(17)与变速箱(28)联接;离合器踏板(31)的下部用四号销轴(32)与固定在底盘(1)上的三号铰座(33)铰接,并且离合器踏板(31)与离合器(27)联接,离合器踏板(31)不受人力时能自动复位;设置刹车机构;设置发动机的油门控制机构。
地址 100049 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35号兰德华庭5号楼4单元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