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麦穗鱼、幼蟹、泥鳅高效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麦穗鱼、幼蟹、泥鳅高效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该方法包括池塘条件、消毒、培水、植草、苗种放养、水位调节、水质调控、投饲管理、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步骤。本发明养殖方法以幼蟹培育为主,麦穗鱼主要作为残饵的清除者,可以大大减少水质污染,改良水质,促进幼蟹和泥鳅的生长,同时套养麦穗鱼从生物学上可以控制幼蟹池中蓝藻的爆发,泥鳅可以起到松土作用,将泥土中的有害物质及时排除,避免了夏季高温水质变差,另外泥鳅不需要额外的投喂饲料,不需要额外管理,是幼蟹养殖的有利补充,极大的增加了塘口效益。
申请公布号 CN103749342A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4.30
申请号 CN201310637701.1 申请日期 2013.11.27
申请人 安徽省郎溪县水产管理站 发明人 周洵;陈冬林;马志宏;王贵元;胡松学;章星明;俞爱萍;柴继芳;沈蓓杰;冯毅;邓成方;王美娟;朱园贞;胡骏;肖庭明;金家红;王骏俊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A23K1/18(2006.01)I;C02F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代理人 余成俊
主权项 一种麦穗鱼、幼蟹、泥鳅高效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的池塘,池深为1.2‑1.5m,坡比为1:2‑3,四周开挖向出水口顷斜、宽1.5‑2m、深0.4‑0.6m回字形的集蟹沟,环沟水深可保持1‑1.2m,台面水深可保持50‑60cm;池埂内衬防渗农膜,离池埂顶端40‑50cm处埋敷筛绢布至埂面;埂顶用塑料薄膜建防逃墙,墙体地上45‑55cm,地下20‑30cm,培育池进出水进出水口套上80‑100目过滤网片;  (2)消毒    每亩施用100‑150kg消毒剂,化水全池泼洒,池水深控制在8‑12cm,池埂、坡亦泼洒,彻底清除蛙、鳝、螯虾、鼠、杂鱼等敌害生物;  (3)培水蟹苗下塘前10‑15天,保持台面水位20‑25cm,全池泼洒EM菌原液100‑150倍稀释液和泥鳅天然饵料轮虫;(4)植草    水草品种为苦草、水花生、轮叶黑藻为主,入池前用800‑1200g/m<sup>3</sup>的生石灰水浸泡4‑6小时消毒,然后按行株距2‑3m×1.5‑2m进行移栽,水草履盖池面的50‑60%;(5) 苗种放养    麦穗鱼:选择工厂化苗种,体长&gt;1cm;亩放4500‑5500尾;  大眼幼体:规格15万只/kg,体征符合优质大眼幼体的质量标准,亩放1.5‑2kg;泥鳅:选购当地野生种鳅,体长15cm以上,无病无伤,体格健壮肥满,亩放15‑20尾;(6)水位调节  从5月中旬开始,每15天加水20‑25cm,6月中旬后,保持最高水位;水质调控    夏季每半月泼洒EM菌原液100‑150倍稀释液,每隔5天换水15‑20cm;  (8)投饲管理  整个养殖期间仅投喂自制的幼蟹专用颗粒饲料,Ⅲ期前每日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大眼幼体体重的120‑150%;Ⅲ期以后6月‑7月份每日投喂2‑3次,日投喂量为仔蟹存塘量的3‑5%;7月‑9月份每天仅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仔蟹存塘量的2‑3%;9月‑12月份每日投喂2‑3次,日投喂量为仔蟹存塘量的5‑7%;进入12月以后不需每日投饵,仅在晴好天气少量投喂;        (9)病害防治每隔10‑15天亩施消毒剂10‑15kg化水全池泼洒;5月中旬和9月上旬全池泼洒纤毛净,防治纤毛虫病;    (10)日常管理    平时要加强巡塘,驱赶和杀灭入塘的蛙、鼠、蛇、鳝等敌害,在低压闷热、雷暴天应防止池中缺氧,在台风季节应注意进排水口、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冬季应注意防冻,加满池水,使水深保持120‑150cm,若水面结冰,要及时清除浮冰,防止缺氧。
地址 242100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建平镇宁芜路农委水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