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湿地固碳增汇的营养调控方法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地固碳增汇的营养调控方法。步骤包括:选取地表无积水的草甸或沼泽;湿地环境因子的确定:土壤含水量的确定,年初的5月初在地表植被下5-15cm处取土测试,采用土壤盒装取植被下新鲜土样,然后在80℃左右下烘干至恒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干重-土壤干重/土壤干重×100%,土壤含水量要求为60%~95%,确定土壤类型为草甸土、白浆土或沼泽土;营养物质选择氮肥、磷肥和钾肥,施用剂量配比:氮肥按每亩3.5~4.5千克施用,磷肥按每亩2.5~3.5千克施用,钾肥按每亩2.0~2.5千克施用。本发明能提高湿地植被覆盖率、植被固碳能力、增加土壤碳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投入少,成本低,适用性广。
申请公布号 CN102598910B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4.09
申请号 CN201210064170.7 申请日期 2012.03.13
申请人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发明人 倪红伟;曾昭文;王建波;王继丰;付晓玲;刘赢男;朱道光;孟祥楠;焉志远;钟海秀;黄庆阳;谢立红;杨帆;崔福星;张荣涛;柴春荣;徐明怡;刘峰;邢军会
分类号 A01B77/00(2006.01)I;C05G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B77/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湿地固碳增汇的营养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一:湿地类型的确定,选取地表无积水的草甸或沼泽,草甸是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是在适中的水份条件下形成和发育起来的,沼泽是在多水或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一种植被类型;步骤二:湿地环境因子的确定:①土壤含水量的确定,年初的5月初在地表植被下5~15cm处取土测试,采用土壤盒装取植被下新鲜土样,然后在80℃下烘干至恒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湿重‑土壤干重)/土壤干重×100%,土壤含水量要求为60%~95%,②湿地土壤类型的确定,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枯落物去除,然后垂直挖一个长80cm,宽50cm,深120~200cm的坑,用米尺测定深度,从下向上取土,草甸土为有明显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潴育过程,分为腐殖质层、潴育层和潜育层,腐殖质层,厚度20~50cm,腐殖质含量高,呈暗灰色‑灰色,结构为团粒或粒状,潴育层腐殖质含量很少,而多铁锰结核,自上而下逐渐减少,潜育层呈青灰色、灰绿色或灰白色,有时有灰黄色铁锈斑块,土壤分散无结构,常为粉沙质壤土,有的偏粘;白浆土形成过程仅在土层上部进行,称为表层草甸‑潴育‑淋溶过程,可分为四层,腐殖质层,厚度为10~20cm,腐殖质含量较高,湿时呈暗灰色,白浆层厚度在20cm左右,灰白色,湿时浅黄色,雨后常会流出白浆,以粉沙为主,有较多的白色SiO2粉末,紧实,植物根系少,有机质含量很低,粘化淀积层,厚度120~160cm,棕褐色至暗褐色,小棱柱状结构或小棱块状结构,俗称“蒜瓣土”,母质层,通常在200cm以下出现,质地粘重,棕色或黄棕色;沼泽土成土过程包括土壤表层有机质的泥炭化和土壤下层的潜育化,分为泥炭层和潜育层,泥炭层位于沼泽土上部,也有成厚度不等的埋藏层存在;泥炭层厚度10~50cm,泥炭常由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组成,颜色从未分解的黄棕色,到半分解的棕褐色甚至黑色,潜育层位于沼泽土下部,呈青灰色、灰绿色或灰白色,有时有灰黄色铁锈斑块,土壤分散无结构,常为粉沙质壤土,有的偏粘,确定土壤类型为草甸土、白浆土或沼泽土;步骤三:营养物质的施用,①营养物质的选择,氮肥、磷肥和钾肥,②施用时间,于5月15日至5月30日,晴朗天气的下午,③施用剂量配比:氮肥按每亩3.5~4.5千克施用,磷肥按每亩2.5~3.5千克施用,钾肥按每亩2.0~2.5千克施用。
地址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平路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