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玉米秸秆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秸秆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原材料预处理;2)堆料发酵;3)菌棒培养;4)脱袋覆土栽培;5)出菇管理;6)采收。本发明实现了玉米秸秆发酵料培,使红托竹荪栽培由桦树生料栽培向玉米秸秆发酵料栽培的转变,解决了竹荪产业对资源的破坏和任意堆放和焚烧秸秆对环境带来污染;实现了菌棒脱袋覆土栽培,使红托竹荪由分散式种植向统一发菌,集中出菇的节约型转变;实现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使红托竹荪由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向工厂化、规范化、周年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为织金竹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申请公布号 CN103650922A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3.26
申请号 CN201310733418.9 申请日期 2013.12.27
申请人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发明人 朱国胜;龚光禄;桂阳
分类号 A01G1/04(2006.01)I;C05G3/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4(2006.01)I
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代理人 李亮;程新敏
主权项 一种玉米秸秆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原材料预处理:收集无霉的玉米秸秆,在阳光下暴晒3‑5天,使玉米秸秆含水量为12‑18%;再将晒干的玉米秸秆粉碎至过13~18mm筛,再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的石灰水,按料水体积比为1:2的比例浸泡8‑12h后捞出,并用清水冲洗至流出的水不浑浊为止,沥干水分,获得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备用;2)堆料发酵: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将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80份与13份麦麸、5份发酵菌剂、0.5份石膏粉、加入尿素调节混合料的C/N比为30‑40:1,充分混合后加水至含水量为60‑65%;将混合料堆制成发酵床进行保温透气发酵,当堆体温度达到60℃以上时,维持24h后,进行第一次翻堆,并加入0.5份石膏粉和0.5份过磷酸钙,充分混匀后,继续建堆发酵;当堆体温度再次达到60℃以上,保持48h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并加入0.5份过磷酸钙,充分混匀后,再次建堆发酵;此后,每隔3‑4天翻堆一次,翻堆3‑5次,直到堆体温度降到40℃以下或常温时,将发酵料散开降温,发酵结束,获得玉米秸秆发酵料;3)菌棒培养:按重量份数计算,将步骤2)获得的玉米秸秆发酵料76份与20份杂木屑、2份黄豆粉、1份石膏粉、0.9份白糖、0.1份KH2PO4以及60‑65份水充分混合后,装入折角菌袋中进行灭菌,再采用双面打孔接种法,接入菌种块,套上外袋移到发菌室中,在24~26℃下,避光培养发菌;发菌结束后获得红托竹荪菌棒;4)脱袋覆土栽培:先采挖10cm以下的深层菜园土,过2cm筛,按每立方米混入5kg石灰和喷洒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5%的甲醛溶液1L,并覆盖塑料膜堆制3‑5天后,再过1cm的筛,取过1cm筛的细土作为覆盖土,未过1cm筛的粗土作为基土,并向覆盖土和基土中加水,使其含水量为60‑65%;同时,收集无霉变当年落干松针,按1L/m3的量均匀喷洒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5%的甲醛溶液,密封3‑5天;提前2‑3天将出菇大棚整平消毒,菌棒脱袋后,首尾相接紧密平摆在平地上,覆盖一层厚4‑5cm的覆盖土和一层厚1‑2cm的松针,制作成出菇菌床;5)出菇管理:在菌床发菌期间,控制温度为24‑26℃,空气湿度自然,避光,每天早晚各通风30分钟;15‑20天后菌丝长出土面,同时增加空气湿度至75‑85%,并向床面喷洒水雾保持松针处于湿润状态,控制夜间温度为15‑20℃,白天温度为24‑28℃,光照强度为100~200lux,早晚各通风1h,刺激原基的分化;7‑10天后原基长大形成小菌蕾,将室内空气湿度降至65‑70%,温度保持在23‑25℃,光照强度不变,菌床表面湿度仍然为保持松针处于湿润状态,每天通风3‑4次,每次时间为1h;25~30d后菌蕾成熟开始破壳形成子实体;6)采收:商品菌蕾采集尖顶期菌蕾,采摘时间为上午10‑12点,采摘时一手托住菌蕾,另一手用小刀将菌蕾从基部割下;子实体采集期为破壳后的撒裙过程中均可,但必需在自溶期前采收结束,采摘时间为上午,采摘时一手捏住菌托,另一手用小刀菌托的基部割下。
地址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金农社区金农路1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