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编织机之弯纱片装置及使用此装置之编织品形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是要获得编织品,其密度不会被先前形成之套杯(15)的拉力所影响。于毛圈布的状况中,该毛圈因此可以更整齐且稳定。此系由将毛圈弯纱片(2)置于二线圈弯纱片(3,21)之间操作而达成。用以生产毛圈编织品的方法如下述:- 第一纱(12)自线圈(7)的下方穿过且停置于线圈弯纱片(3,21)的脱圈表面(8)上,然后穿过毛圈(4)且停置于毛圈弯纱片(2)的毛圈表面(5)上;- 第二纱(13)追随着第一纱(12),但不穿过毛圈(4),而是沿着毛圈弯纱片(2)的工作表面(6)穿过。用以生产宽网眼编织品的方法包括用于纱(12,13)二者之通道,均其与毛圈编织品生产方法中的第一纱(12)的通道相同。用以生产一般编织品的方法包括用于纱(12,13)二者之通道,其与毛圈编织品生产方法中的第二纱(13)的通道相同。
申请公布号 TW321693 申请公布日期 1997.12.01
申请号 TW084107469 申请日期 1995.07.19
申请人 圣东尼公司 发明人 伏斯特龙纳堤;艾托尔龙纳堤;法兰西斯哥龙纳堤;悌伯利欧龙纳堤
分类号 D04B35/00 主分类号 D04B35/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郑自添 台北巿敦化南路二段七十七号八楼
主权项 1.一种编织机之弯纱片装置,包含了一毛圈弯纱片(2)及一线圈弯纱片(3),其特征为,该毛圈弯纱片(2)系被置于二线圈弯纱片(3,21)之间来操作,其中:-该毛圈弯纱片(2)包含有一产生一毛圈表面(5)及一工作表面(6)的毛圈(4);-每一线圈弯纱片(3,21)包含一邻近于脱圈表面(8)的线圈(7)。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间隔弯纱片(22)系被置于毛圈弯纱片(2)及线圈弯纱片(3,21)之间。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毛圈弯纱片(2)系为相同的。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装置,其中被置于一或更多的环形给料编织机上。5.一种毛圈编织品形成方法,使用至少一第一纱(12)及至少一第二纱(13),其被一针(9)所联锁且针(9)与如上述申请专利范围之1或更多项的弯纱片装置(20)成侧向而放置,其特征为该纱(12,13)依下列方式,相关于该装置(20)之弯纱片(2,3,21)而延伸:-源自于第一纱线筒子的第一纱(12),于线圈(7)的下方穿过且停置于第一线圈弯纱片(3)的脱圈表面(8)上,然后,穿过毛圈(4)且停置在毛圈弯纱片(2)的毛圈表面(5)上,然后,再自线圈(7)的下方穿过且停置于第二线圈弯纱片(21)的脱圈表面(8)上,然后穿入编织机针(9)的针头(10)内,并于生产中终止于线圈内;-源自于第二纱线筒子的第二纱(13)自线圈(7)的下方穿过并停置于第一线圈弯纱片(3)的脱圈表面(8)上,然后,穿过毛圈(4)的下方且停置在毛圈弯纱片(2)的工作表面(6)上,穿过线圈(7)的下方且停置在第二线圈弯纱片(21)的脱圈表面(8)上,最后穿入编织机针(9)的针头(10)内,并于生产终止于线圈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方法,其中纱(12,13)具有不同的支数且为反向的。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或6项之方法,其中第一纱(12)之支数不同于第二纱(13)之支数。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或6项之方法,其中第一纱(12)之支数大于第二纱(13)之支数。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或6项之方法,其中第一纱(12)为棉纱,且第二纱(13)为海兰卡。10.一种宽网眼编织品形成方法,使用至少一第一纱(12)及至少一第二纱(13),其被一针(9)所联锁且针(9)与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4项之一或更多项的弯纱片装置(20)成侧向而放置,其特征为该纱(12,13)依下列方式,相关于该装置(20)之弯纱片(2,3,21)而延伸:个别源自于第一及第二纱线筒子的第一纱(12)及第二纱(13)二者均由线圈(7)的下方穿过并停置于第一线圈弯纱片(3)的脱圈表面(8)上,然后,穿过毛圈(4)且停置于毛圈弯纱片(2)的毛圈表面(5)上,然后,自线圈(7)下方穿过且停置在第二线圈弯纱片(21)的脱圈表面(8)上,最后,穿入编织机针(9)的针头(10)内,并于生产中终止于线圈内。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方法,其中第一纱(12)之支数不同于第二纱(13)之支数。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方法,其中为第一纱(12)之支数大于第二纱(13)之支数。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方法,其中第一纱(12)为棉纱,且第二纱(13)为海兰卡。14.一种一般编织品形成方法,使用至少一第一纱(12)及至少一第二纱(13),其被一针(9)所联锁且针(9)与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4项中之一或更多项的弯纱片装置(20)成侧向而放置,其特征为该纱(12,13)依下列之方式,相关于该装置(20)的弯纱片(2,3,21)而延伸:个别源自于第一及第二纱线筒子的第一纱(12)及第二纱(13)二者均由线圈(7)的下方穿过并停置在第一弯纱片(3)的脱圈表面(8)上,然后,自毛圈(4)的下方穿过且停置在毛圈弯纱片(2)的工作表面(6)上,然后,自线圈(7)下方穿过且停置在第二线圈弯纱片(21)的脱圈表面(8)上,且最后穿入编织机针(9)的针头(10)内,并于生产中终止于线圈内。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方法,其中第一纱(12)为棉纱,且第二纱(13)为海兰卡。图示简单说明:第一图系依据本发明之弯纱片装置之非等角视图,其被置于传统之编织机内,为简单起见,不显示该已知的传统编织机。该纱线通道系相关于用以获致毛圈编织品的方法。第二图系第一图之装置的概要的前视图。第三图系依据本发明之弯纱片装置之不等角视图,其被置于传统之编织机内,其中,该纱线通道系相关于用以获致宽网眼编织品的方法。第四图系第三图之装置的概要前视图。第五图系依据本发明之弯纱片装置之不等角视图,其被置于传统之编织机内,其中,该纱线通道系相关于用以获致一般编织品的方法。第六图系第五图之装置的概要前视图。第七图系编织机中的习知弯纱片装置的不等角视图。第八图系第七图所示装置的概要前视图。
地址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