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水力装卸活性炭装置和两次装卸活性炭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力装卸活性炭装置和两次装卸活性炭的方法。包括前置活性炭吸附柱(a、b)、后置活性炭吸附柱(a、b)、动力泵(3)、装炭槽(6)、废炭槽(8)及相应管线和阀门顺次连接,其特征是:装炭槽(6)经底部装炭喷射器(7-01)连接后置活性炭吸附柱(a、b)顶部,后置活性炭吸附柱(a、b)内对应装有滤水管(a、b),滤水管(a、b)并联连接动力泵(3),动力泵(3)连接装炭槽(6)底部装炭喷射器(7-01),后置活性炭吸附柱(a、b)内对应装有排炭器(a、b),排炭器(a、b)出口并联连接前置活性炭吸附柱(a、b)顶部,排炭器(a、b)进口并联连接动力泵(3),前置活性炭吸附柱(a、b)经底部卸炭喷射器(a、b)并联连接废炭槽(8)。本装置可完成各类废水装置的粒状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陶粒等颗粒状物料的输送,实现物料的自动化装卸,极大的减轻劳动量。
申请公布号 CN10279568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3.12.25
申请号 CN201210294529.X 申请日期 2012.08.17
申请人 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史玉乾;曾敬;高启全;蒋磊;崔腾军;王芳
分类号 C02F1/28(2006.01)I;C02F101/38(2006.01)N 主分类号 C02F1/28(2006.01)I
代理机构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代理人 曾敬
主权项 1.一种水力装卸活性炭装置,包括前置活性炭吸附柱(2-a、2-b)、后置活性炭吸附柱(1-a、1-b)、动力泵(3)、装炭槽(6)、废炭槽(8)及相应管线和阀门顺次连接,其特征是:装炭槽(6)经底部装炭喷射器(7-01)连接后置活性炭吸附柱(1-a、1-b)顶部,后置活性炭吸附柱(1-a、1-b)内对应装有滤水管(4-a、4-b),滤水管(4-a、4-b)并联连接动力泵(3),动力泵(3)连接装炭槽(6)底部装炭喷射器(7-01),后置活性炭吸附柱(1-a、1-b)内对应装有排炭器(5-a、5-b),排炭器(5-a、5-b)出口并联连接前置活性炭吸附柱(2-a、2-b)顶部,排炭器(5-a、5-b)进口并联连接动力泵(3),前置活性炭吸附柱(2-a、2-b)经底部卸炭喷射器(7-a、7-b)并联连接废炭槽(8);通过设置简单的阀门切换可将后置活性炭用作前置活性炭加以重复利用,其中后置活性炭吸附柱(1-a、1-b)内部对应装有滤水管(4-a、4-b),通过动力泵(3)同前置活性炭吸附柱(2-a、2-b)构成密闭回路,前置活性炭吸附柱(2-a、2-b)底部对应装有卸炭喷射器(7-a、7-b),同废炭槽(8)构成密闭回路,装炭槽(6)底部对应装有装炭喷射器(7-01)同后置活性炭吸附柱(1-a、1-b)构成密闭回路;其中后置活性炭吸附柱(1-a、1-b)内部对应装有排炭器(5-a、5-b)均为钢制标准管件的组焊体,均包括进水管、喷嘴、喉管、出水管,排炭器(5-a、5-b)正中顶部开圆孔,孔径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出: <img file="FSB0000114424640000011.GIF" wi="810" he="309" />L   喷咀与喉管的间距 R<sub>0</sub>  喷咀半径 P<sub>0</sub>  水泵扬程 P   排炭器后端输送压力 R   喉管半径。
地址 730900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银光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