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压差式单双级气路串联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差式单双级气路串联系统,属涡轮增压系统领域。包括压气机、发动机、涡轮、连接管、贯穿管、容积腔和移动体,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均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容积腔的右壁面相连通,第六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的左壁面相连通。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高时,移动体向右移动,两个增压器串联工作;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低时,移动体向左移动,仅第一个增压器工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控制策略简单,适用于各种气缸数的涡轮增压系统。
申请公布号 CN203347918U 申请公布日期 2013.12.18
申请号 CN201320388181.0 申请日期 2013.06.28
申请人 贺凌轩 发明人 贺凌轩;杨强;詹晓;孟浩;沈军;杨小佩;蒋婷婷
分类号 F02B37/02(2006.01)I;F02B37/013(2006.01)I 主分类号 F02B37/02(2006.01)I
代理机构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代理人 周爱芳
主权项 一种压差式单双级气路串联系统,包括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第一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第一涡轮(6)、第一涡轮排气管(7)和第一连接轴(8),第一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第一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压气机(2)与第一涡轮(6)通过第一连接轴(8)同轴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第四连接管(12)、第五连接管(13)、第一贯穿管(14)、第二贯穿管(15)、容积腔(16)、移动体(17)、第六连接管(18)、第二压气机进气管(19)、第二压气机(20)、第二压气机排气管(21)、第二涡轮进气管(22)、第二涡轮(23)、第二涡轮排气管(24)和第二连接轴(25);所述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的进气口、第一连接管(9)的进气口、第一涡轮排气管(7)的出气口和第二连接管(10)的出气口均分别通过容积腔(16)的上端面与容积腔(16)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12)的出气口、第二压气机排气管(21)的出气口、第五连接管(13)的进气口和第二涡轮进气管(22)的进气口均分别通过容积腔(16)的下端面与容积腔(16)连通;所述移动体(17)安装在容积腔(16)内其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容积腔(16)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并能在容积腔(16)内左右移动;第一贯穿管(14)、第二贯穿管(15)均贯穿移动体(17)的上下两端面;所述第二压气机(20)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二压气机进气管(19)的出气口、第二压气机排气管(21)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涡轮(23)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二涡轮进气管(22)的出气口、第二涡轮排气管(24)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压气机(20)与第二涡轮(23)通过第二连接轴(25)同轴安装;所述第一连接管(9)的出气口与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0)的进气口与第二涡轮排气管(7)相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11)的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5)连通、另一端从容积腔(16)的右端与容积腔(16)连通;所述第六连接管(18)的一端与发动机进气管(3)连通、另一端从容积腔(16)的左端与容积腔(16)连通。
地址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西阁街86号69幢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