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
摘要 一种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它包括以下池塘的建造、抱卵蟹的培育、水质培养与管理、幼体投喂、苗种捕捞这几个步骤,池塘的建造主要是在海淡水来源方便的东南沿海区域,池塘包括蓄水池与育苗池,蓄水池与育苗池的比例为1:10,整个育苗池用防渗膜覆盖,完全隔离与土壤的联系。本发明通过建造围隔池塘,将池塘水体与土壤隔离,有利于池塘生态引导,提供幼体更全面和丰富的饵料,满足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同时避免敌害生物的入侵,提高育成率。培育池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建立、维护与修复,实现了苗种产业化生产的目标。
申请公布号 CN102349463B 申请公布日期 2013.11.20
申请号 CN201110258105.3 申请日期 2011.09.02
申请人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发明人 金中文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代理人 章翠云
主权项 一种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池塘的建造、抱卵蟹的培育、池塘生态系统的培育与调控、幼体投喂、苗种捕捞这几个步骤:1)池塘的建造在海淡水来源方便的东南沿海区域建造池塘,池塘包括蓄水池与育苗池,蓄水池与育苗池的比例为1:10,整个育苗池用防渗膜覆盖,完全隔离与土壤的联系,在防渗膜内外设有排水管和渗水排水管;2)抱卵蟹的培育选择越冬后的青蟹母蟹,蟹体健康的,无任何伤残,性腺发育Ⅳ期以上,置于室内水池培育,池中局部铺沙,放置隐蔽器;水温25‑30℃,盐度25‑30‰,饲料喂贝类,水经过消毒处理,日换水量5‑15%,24小时充气,保持溶解氧5mg/L以上;经过5‑20天的培育,蟹抱卵;蟹卵色变成灰黑色,胚胎发育至心跳120次/分,将抱卵蟹移入孵化箱中,每个箱一只,并接入一个散气石;每个育苗池放入5-7只抱卵蟹,掌握蟹卵集中在2天内孵化,幼体密度2.0‑2.5万只/m3;3)池塘生态系统的培育与调控幼体孵化前15‑20天,蓄水池进水,用漂白粉50mg/L消毒,5天后,将蓄水池的水抽入育苗池,水位80cm;育苗池进水后,投施浮游藻类营养素,用量每次5mg/L,氮肥10mg/L,磷肥1mg/L,硅酸盐0.5mg/L,培养以硅藻为主的浮游藻类,掌握浮游藻类密度5‑10×105cells/L,透明度为40cm;经常观察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状态和密度,添加藻类营养素和投喂对虾配合饲料,保持池塘良好的藻类状态和数量,育苗的中后期藻类密度20‑30×105cells/L;幼体培育15天后,排污孔排出育苗池底部的污水,并往育苗池中注入新水,换水量为育苗池池水的1/8‑1/5,以后每隔3天换一次新水,在幼体变态至Z4以后,往育苗池注入的新水改为淡水,使盐度降低至20‑25‰;4)幼体投喂幼体孵化后,投喂少量的螺旋藻粉和日本对虾配合饲料,用量各1mg/L,每日3次,投喂轮虫,密度为40‑60尾/mL,每日2‑3次,幼体发育变态至蚤状幼体Ⅲ(Z3)后,开始投喂丰年虫幼体,之后随着幼体发育进度,加大投喂密度,从20‑30 尾/mL增至40‑60 尾/mL;变态到大眼幼体阶段,增投丰年虫成虫,幼蟹Ⅰ~Ⅱ期(C1‑C2)阶段,投喂冷冻的丰年虫成虫和鱼、贝糜,投喂量为幼体总体重的100%‑200%;5)苗种捕捞幼体变态到大眼幼体,采取夜间灯光诱捕的方法捕捞,将幼体移入室内进行培育;捕捞不净的幼体,在原池继续培育至幼蟹,采取拉网的方法和排干水的方法捕捞。
地址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三市路59弄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