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刺参池塘多物种立体综合生态养殖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刺参池塘多物种立体综合生态养殖方法,在刺参池塘中利用多个水产养殖物种:刺参、鲍、扇贝、鲆鲽鱼、虾、海胆、海带、底栖硅藻,构建稳定的池塘养殖生态系统。通过多物种间的合理投放时间和空间密度分配,实现多个水产养殖物种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保持池塘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确保池塘养殖物种的高效生长,提高池塘空间的立体综合利用效率,利用池塘的天然资源实现不同物种间合理使用转化,优势互补,形成健康生态养殖系统,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绿色无污染、无药残的养殖产品,获得最大化养殖综合效益。
申请公布号 CN103392675A 申请公布日期 2013.11.20
申请号 CN201310320656.7 申请日期 2013.07.26
申请人 大连棒棰岛海参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崎;刘峰;赵欣涛;宫明春;关庆生
分类号 A01K67/033(2006.01)I;A01K6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7/033(2006.01)I
代理机构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21215 代理人 刘琦
主权项 一种刺参池塘多物种立体综合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池塘整理选择水深2米或2米以上的池塘,利用硬质聚乙烯刺参笼、鲍笼在池塘内铺设人工参礁,平均密度保持在200‑300个/亩;池塘进水30‑50厘米,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进行泼洒消毒;S2、培养底栖硅藻消毒后,每年3‑4月,将底栖硅藻藻种接种到带有坠石的聚乙烯网片上,把所述网片投入到所述刺参笼、鲍笼中,更换池塘内的海水,培养底栖硅藻;S3、设置浮筏养殖扇贝苗种设置人工浮筏,密度保持在0.4‑0.8台/亩;每年4‑5月,将扇贝苗种放置在所述浮筏上进行养殖;养殖密度为:0.5‑1厘米的苗种,密度是10‑30万枚/台;2‑3厘米的苗种,密度是7‑20万枚/台;5‑6厘米的苗种,密度是3‑15万枚/台;S4、放养刺参苗种每年5‑6月,将刺参苗种均匀投放到池底所述人工参礁上进行养殖,一般选择刺参苗种规格是200‑600头/斤,体长3‑8厘米,投放密度是0.3‑1万头/亩;S5、放养虾苗种每年5‑6月,将虾苗种投放到池塘内养殖,虾苗规格体长0.5‑1厘米,投放密度1‑2万尾/亩;S6、放养鲆鲽鱼苗种每年5‑6月,将1龄鲆鲽鱼苗种投放到池塘内养殖,规格400‑600克/尾,体长20‑30厘米,投放密度50‑100尾/亩;S7、栽种海带每年10‑11月,将海带苗挂在1‑1.5米长聚乙烯苗绳上,将所述苗绳以3‑5根苗绳/礁固定在所述人工参礁上,海带苗密度是0.5‑1.5万根/亩;S8、放养海胆苗种次年4‑5月,将海胆苗种投放到池塘内,规格2‑4厘米,投放密度500‑1000个/亩;S9、放养鲍苗种次年4‑5月,将鲍苗种投放到池塘内,规格2‑4厘米,投放密度1000‑1500个/亩;S10、日常管理交换池塘水体,每天检测池塘水质2次,保证水质安全。
地址 116640 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李家镇城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