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苗准备、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步骤。本发明在茭种定植前,采用生石灰、大蒜渣粉、茶麸粉和木醋液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净化了茭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本发明追肥过程中,施用自制的缓释有机颗粒肥,其肥效更持久,不会因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肥料大量流失,大大提高了肥料的肥效率,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结。本发明栽培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收率高、管理方便,适合大规模栽培,通过大面积推广,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与稳定茭白的品质和产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申请公布号 CN103314734A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9.25
申请号 CN201310185100.1 申请日期 2013.05.20
申请人 安徽宏恩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韩剑
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代理机构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代理人 余成俊
主权项 一种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整地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田块种植茭白,栽植前1个月,亩施生石灰100‑120kg、大蒜渣粉50‑60kg、茶麸粉20‑30kg、木醋液 40‑50kg进行土壤消毒和调节土壤PH值至6.0‑6.5;然后施足底肥,亩施农家有机肥1500‑2000kg、氮磷钾复合肥100‑150kg、磷矿粉40‑60kg、明矾粉20‑30、硫酸钾10‑15kg,耕翻耙平,要求耕深20‑30cm,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2)种苗准备将秋季选中的优良母株丛挖起,地下茎段亦留1‑2节切除,将寄秧田耙平,保持水深1‑2cm,每亩施腐熟人粪尿400‑500kg作基肥,然后按行距40‑50cm,丛距15‑20cm寄栽;(3)定植    4月上中旬,茭苗高18‑22cm,气温13‑15℃时定植,从寄秧田取出母株,分成小墩,要求每小墩均带老茎,并有健壮苗3‑5株,按行距80‑100cm,株距40‑50cm的标准栽插,栽插密度为2.5‑3.0 万墩/亩;(4)田间管理①追肥茭白定植10‑15d后,即返青进入分蘖期,为促使有效分蘖早发多发,此时应追肥,每亩施缓释颗粒有机肥2000‑2500kg,另一次追肥在8月上旬每亩施氢醌包膜尿素250‑300kg、氯化钾80‑100kg;②水深管理定植期水深3‑5 cm,分蘖前期5‑10cm,分蘖后期逐渐加深至10‑12cm,7‑8月高温季节10‑15 cm,夏秋季多暴雨,注意排水,勿使水淹过茭白眼,秋茭采收期水位以4‑5cm为宜;③耘田、除草、打老叶定植成活后开始耘田除草,8‑10d进行1次,共2‑3次,分蘖后期,即从7月上中旬开始,从叶鞘基部清除老黄叶,杂草、老黄叶均宜踩入泥中;④秋季选种选种标准为:茭墩内无灰茭和雄茭,品种特征特性明显,结茭较多且整齐一致,薹管相对较低;应对中选母株丛作好标记,用作寄秧育苗,对于灰茭、雄雄茭及异品种植株则应及时清除;(5)病虫杂草防治虫害可用频振式杀虫灯、双波灯等诱杀,亦可用昆虫性信息素等诱杀,还可利用茭鸭套养技术,能明显抑制虫害,做好田园清洁,改善株间通透性,及时清除茭白植株残体和田边杂草,对防治茭白螟虫、长绿飞虱、菰毛眼水蝇、茭白胡麻叶斑病、茭白锈病及茭白纹枯病等茭白病虫害效果明显;(6)采收茭白叶鞘基部开裂、露出白色茭肉时,为适宜采收期,秋茭采收期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采收秋茭时在薹管中部拧断小心, 不能伤及根系以免影响第2年 生长,采收把带壳茭白集中用自来水或者清洁的水库水清洗分级整理装袋即可。
地址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东站居委韩自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