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斑点鳟的苗种培育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斑点鳟的苗种培育方法,通过该斑点鳟的苗种培育方法,从而获取大量优质、健康的斑点鳟仔鱼,并具有较高幼鱼成活率,以实现斑点鳟养殖的普及和工厂化。本发明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⑴斑点鳟的发眼卵运输,⑵发眼卵的孵化,⑶前期仔鱼,⑷后期仔鱼,⑸稚鱼期,⑹幼鱼期。通过本发明的研发,获得了斑点鳟发眼卵的孵化和培育条件,经实验表明,可以提高斑点鳟发眼卵的孵化率达97%。同时可使鱼苗的成活率达到92%。此培育方法鱼苗生长快,可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
申请公布号 CN103270987A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9.04
申请号 CN201310216669.X 申请日期 2013.06.04
申请人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发明人 菅玉霞;郭文;潘雷;高凤祥;胡发文;张少春;李莉;王雪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代理人 崔滨生
主权项 一种斑点鳟的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⑴、斑点鳟的发眼卵运输斑点鳟的发眼卵采用干法低温运输,运输温度4‑6℃,运抵后打开包装,将发眼卵放入5‑7℃的淡水中适应25‑35分钟,再逐渐将水温提升至9‑11℃;⑵发眼卵的孵化然后,将发眼卵放入升流式孵化桶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水温10‑12℃,溶氧量6.0‑7.5mg/L,水流量15‑20L/min,当发眼卵积温达335℃·d时,鱼卵开始破膜,应及时清除卵皮、死卵和死苗;⑶前期仔鱼前期仔鱼是从孵出到仔鱼开口主动摄食之前的时期,为第1‑11天,仔鱼孵出后,带水操作将其移至车间培育池中,放苗密度为1500‑1600尾/m2,在此培育阶段,水温10‑12℃,不换水,每天加水5‑10%,要及时清除死苗,保持培育池环境清洁,5‑10天后仔鱼游动能力增强,分布均匀,仔鱼已开口但尚未摄食;⑷后期仔鱼后期仔鱼是从仔鱼开口主动摄食到卵黄囊完全吸收之间的时期,为第12‑23天,在此期间鱼体既吸收外源性营养又吸收内源性营养,鱼苗开始上浮,投喂粒径为0.2mm的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配合饲料6‑8次,投饵量为仔鱼体重的4%‑6%,应保持培育车间光线柔和,培育水温10‑12℃,此阶段需换水以保持培育池环境清洁,换水量每天100%,培育池鱼苗密度为1300‑1400尾/m2;⑸稚鱼期稚鱼期为鱼体形态结构迅速发育的时期,自卵黄囊吸收完毕起,至鳍、鳞发育完成为止,为第24‑59天,每天投喂配合饲料6‑8次,投饵量为仔鱼体重的4%‑6%,此时饲料的粒径可以增加至0.4‑0.7mm,培育水温10‑12℃,此阶段换水量可增加至每天150%‑200%,培育池鱼苗密度为1100‑1300尾/m2;⑹幼鱼期幼鱼期是从稚鱼期结束,到具有一定的斑纹色彩,外形和成鱼相似为止,为第60‑90天,饲料的粒径增加至1mm,进入幼鱼期的鱼苗培育水温14‑16℃,至第80天鱼苗投喂饲料粒径可增加至1.5mm,每天投喂配合饲料5‑7次,投饵量为仔鱼体重的3%‑5%,此阶段换水量增加至每天300‑400%,培育池鱼苗密度为 900‑1100尾/m2。
地址 266002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贵州路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