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掺杂包覆纳米金属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掺杂包覆纳米金属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先彻底清洗有阳极电极的透明基底后干燥,在阳极电极上形成一层空穴传输层,再在空穴传输层上形成一层掺杂有机或无机包覆纳米金属的光活性层,然后在光活性层上形成一层电子缓冲层,最后在电子缓冲层上形成阴极电极,得到掺杂有机或无机包覆纳米金属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其制备工艺简单、光转化率高、成本低、环境友好。
申请公布号 CN103280533A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9.04
申请号 CN201310226921.5 申请日期 2013.06.08
申请人 青岛大学 发明人 唐建国;沈文飞;王瑶;刘继宪;黄林军;焦吉庆;黄震;耿优辉;王新芝
分类号 H01L51/48(2006.01)I;H01L51/44(2006.01)I;H01L51/46(2006.01)I 主分类号 H01L51/48(2006.01)I
代理机构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代理人 张世功
主权项 一种掺杂包覆纳米金属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工艺包括下列步骤:(1)将带有阳极电极的透明基底依次用洗涤剂、去离子水、丙酮、去离子水和异醇超声清洗,清洗后用干燥的氮气吹干,形成洁净的导电基底;(2)将步骤(1)的导电基底转入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仪,在25Pa气压、氧气和氮气环境下对导电基底等离子处理6分钟后冷却至室温;(3)在经步骤(2)等离子处理过的导电基底的阳极电极上通过旋涂、气相沉积或磁控溅射的方法形成带有一层空穴传输层的导电基底;(4)用硅烷偶联剂对合成的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表面进行处理,常温下反应12小时后,再离心、洗涤三次后冷冻干燥;核壳结构纳米颗粒是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作为隔离层通过化学法、物理气相沉积法、煅烧法或溶胶‑凝胶法包覆纳米金属形成的颗粒物;(5)按给体材料质量的1.5%取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将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加入给体材料与受体材料质量比为1:1,总浓度为30mg/ml的氯苯溶液中,经超声充分分散,得分散均匀的混合溶液;(6)将步骤(5)所得混合溶液通过匀胶机旋涂、气相沉积或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步骤(3)的空穴传输层上形成一层掺杂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光活性层;(7)将电子缓冲层的材质和阴极电极的材质通过匀胶机旋涂、气相沉积或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步骤(6)的光活性层上形成电子缓冲层和阴极电极,得到掺杂有机或无机包覆纳米金属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地址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