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三种生物协同作用,肥水培养单细胞浮游微型藻类,通过其浓度的增加控制光照透过度,同时马尾藻也可降低池水的透光度,使底栖的刚毛藻无法接受光照,进而达到控制其生长的目的;通过岩虫的摄食作用,清除池底生长的少量部分刚毛藻。这是一种全生物方法,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养殖动物,同时浮游微型藻类死亡沉降后还成为养殖海参的饵料,具有绿色、环保、循环的特点。可以说这种方法为防治刚毛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特别是利用生物竞争性抑制和生物摄取去除刚毛藻,为此类有害藻类的防治开创了新领域。
申请公布号 CN103098733A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5.15
申请号 CN201310046519.9 申请日期 2013.02.06
申请人 大连海洋大学 发明人 杨大佐;周一兵;刘海映;张旭峰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A01K67/033(2006.01)I;C12N1/12(2006.01)I;A23K1/18(2006.01)I;A23K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代理人 田和穗
主权项 1. 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海参养殖池塘刚毛藻灾害产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养殖池塘内进行海参的养殖,在每年的5月初,注水至水位达50-70cm,每日投放发酵鸡粪50-100kg/亩,连续投放三天,停止投放后15-2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按照100kg/亩继续投放发酵鸡粪一天,如透明度小于30cm,正常换水,且每次大潮时换养殖池塘内水体的<img file="2013100465199100001DEST_PATH_IMAGE002.GIF" wi="16" he="42" />至<img file="2013100465199100001DEST_PATH_IMAGE004.GIF" wi="17" he="42" />,b、每次投放发酵鸡粪的同时向养殖池塘内投放小球藻,小球藻的浓度大于1000万细胞/毫升,投放量为200-1000升/亩,c、5-6月,向养殖池塘内泼洒岩虫苗种,苗种规格为0.5-2cm,投苗密度为1-3万尾/亩,d、5-6月,在养殖池塘内采用渔网吊养的方式投放马尾藻苗种,吊养网的网目直径为1-2cm,吊养网的四角绑扎浮漂,吊养深度为20-80cm,马尾藻的投放密度为150-250公斤/亩,e、5-6月,每2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40cm,按照日投放量为20-50kg/亩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1-2次,直至透明度降至40cm以下,f、6月初至6月末,向养殖池塘内投放市售EM菌,EM菌的浓度大于10亿细胞/毫升,投放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0ppm,g、7月初至8月末,在阴历大潮时分2-3次逐渐向池塘内加水,使池塘水位达100-150cm,每隔1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40cm,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并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降至小于35cm时,停止投放鸡粪,如透明度无变化,继续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池水的透明度降至35cm以下,h、9月初至10月末,分2-3次将池塘水位降低至80-120cm,同时每隔10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大于50cm时,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并在投放后3-5天检测池水透明度,如透明度无变化,继续向池塘内投放发酵鸡粪,投放量为10-50kg/亩,直至透明度降至小于40cm。
地址 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黄河路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