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在钻孔桩井筒底部开挖岩石的环式冲击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钻孔桩井筒底部开挖岩石的环式冲击法。在井筒底部,整个岩石开挖部位的轮廓为一个圆柱体,其厚度等于井筒直径的2.0-2.5倍,其直径等于井筒的直径。在岩石开挖部位的操作平台上,架设一台平面旋转冲击钻,其钻头与设定岩石井筒侧壁相切,并以相等的环向间距,顺次钻制独立冲击孔和贯通冲击孔。首先形成实际岩石井筒侧壁,并使岩体开挖部位仅存一个孤岛状的残存体。该残存体周围的约束被解除,周围的侧压力被撤消,故可用机械方式将其破碎。本发明所使用的机械简单,易于安装和操作,并可一次开挖成形。所形成的岩石井筒侧壁规则,且井壁岩石完好无损。与爆破开挖方法相比,其施工速度可提高一倍,其施工费用可减少一半。
申请公布号 CN103088832A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5.08
申请号 CN201310055427.7 申请日期 2013.02.21
申请人 北京鑫实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宏量
分类号 E02D17/06(2006.01)I;E02D17/08(2006.01)I;E21B4/16(2006.01)I 主分类号 E02D17/06(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在钻孔桩井筒底部开挖岩石的环式冲击法,在桥梁工程中,被用于开挖钻孔桩井筒〔1〕底部的岩石部位;在山区或浅山区,大地表层通常为7‑30m厚的土层,在土层之下是大范围的岩石结构〔3〕;所述的井筒〔1〕其直径大多为1.2m、1.5m和1.8m,它向下首先穿过土层,然后进入岩石结构〔3〕中;在穿过土层部位,设有混凝土护壁〔2〕;在岩石结构〔3〕中,形成实际岩石井筒侧壁〔6〕;该实际岩石井筒侧壁〔6〕用平面旋转冲击钻〔8〕冲击而成;为了在井筒〔1〕底部安装平面旋转冲击钻〔8〕,并满足其操作需要,在距岩石结构〔3〕表面3m高的范围内,所述的混凝土护壁〔2〕其口径大于井筒〔1〕的直径240mm;在井筒〔1〕底部,整个岩石开挖部位〔7〕呈一个圆柱体,其厚度等于井筒〔1〕直径的2.0‑2.5倍,其直径等于井筒〔1〕的直径,其侧面与设定岩石井筒侧壁〔4〕相吻合,其底面与设定岩石井筒底面〔5〕相吻合;所述的岩石开挖部位〔7〕可一次开挖完成;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穿过土层部位,所述的井筒〔1〕用人工开挖;每向下开挖1000mm深,都制作一层混凝土护壁〔2〕,其底部三层混凝土护壁〔2〕的口径皆大于井筒〔1〕的直径240mm;在井筒〔1〕底部,用电动切割片对岩石结构〔3〕的表层进行水平切割,在其表面的正中部位形成一个操作平台〔7‑1〕;在这个操作平台〔7‑1〕上,安装一台平面旋转冲击钻〔8〕;该平面旋转冲击钻〔8〕可绕其自身的中心主轴作360度的平面转动,其钻头〔8‑3〕与所述的设定岩石井筒侧壁〔4〕相切,并以185‑190mm的相等环向间距,首先顺次向下钻制垂直的独立冲击孔〔10〕;然后在每相邻的两个独立冲击孔〔10〕之间的正中部位,都钻制一个垂直的贯通冲击孔〔11〕;整个一圈独立冲击孔〔10〕和贯通冲击孔〔11〕的孔腔沿着圆周贯通起来,形成一道环状岩石间距〔7‑4〕;所述的独立冲击孔〔10〕和贯通冲击孔〔11〕的口径皆为130mm,它们的孔底都处于同一个标高,且都低于所述的设定岩石井筒底面〔5〕100‑400mm;在所述的环状岩石间距〔7‑4〕之外,是实际岩石井筒侧壁〔6〕;在所述的环状岩石间距〔7‑4〕之内,是岩石开挖部位〔7〕的残存体〔7‑2〕;在该残存体〔7‑2〕的上部和中部,直接用风镐对岩石进行破碎;在该残存体〔7‑2〕的下部,先在岩石中钻制胀裂孔〔12〕,再向这些胀裂孔〔12〕中灌注无声破碎剂浆液〔13〕对岩石进行胀裂,最后用风镐进行破碎;在该残存体〔7‑2〕的根部,所剩余的残留岩石〔7‑3〕仍固定在原处;在所述的井筒〔1〕的开口处,安装一台卷扬机,利用吊桶吊装,及时将破碎的岩石运出井筒〔1〕;将钻孔桩的钢筋笼〔14〕放入井筒〔1〕中,在该井筒〔1〕中注满C25混凝土〔15〕,残留岩石〔7‑3〕构成了钻孔桩的根部。
地址 102308 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龙南路65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