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IPv6源地址认证测试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通讯协议领域的一种IPv6源地址认证测试方法。该方法通过安装在服务器端的测试脚本软件,对支持IPv6源地址认证的设备进行一致性测试及维护测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Pv6源地址认证测试的方法,特别是接入层IPv6源地址认证测试的方法。
申请公布号 CN101764822B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2.13
申请号 CN201010104104.9 申请日期 2010.01.29
申请人 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东;尹俊令;李震;程远;刘铭
分类号 H04L29/06(2006.01)I;H04L29/12(2006.01)I;H04L12/26(2006.01)I 主分类号 H04L29/06(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代理人 黄家俊
主权项 一种IPv6源地址认证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设置测试系统,该系统由1台支持IPv6源地址的被测设备(204)和3台分别与该被测设备相连的测试设备(201、202、203)组成;步骤二:判断被测设备类型:如果被测设备是控制分组侦听设备,则对该设备进行前缀配置、前缀过滤测试、DHCPv6侦听测试、ND侦听测试以及手动绑定测试;如果被测设备是先来先服务设备,则对该设备进行前缀配置、数据机构测试、数据报文过滤测试以及控制报文过滤测试;步骤三:收集分析报文输出WEB格式测试结果,包括编号、项目、结果、日志脚本、抓包项目;所述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包括:在被测设备上设置IPv4和IPv6的前缀范围,其中,IPv4的前缀范围为192.168.0.0/16,IPv6的前缀范围为“FE80::/64”和“3ffe:501:ffff:100::/64”;打开被测设备的控制分组侦听功能,清空所有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中的内容;所述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过滤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1:使用前缀范围转发DHCPv6中继分组;按照步骤二中的前缀配置,第二测试设备(202)发送一个DHCPv6中继的消息给目标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第一测试设备(201),如果第一测试设备(201)从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回复消息,则测试通过;步骤3‑2:丢弃前缀范围转发DHCPv6中继分组;重设IPv6的前缀范围为“FE80::/64”,第二测试设备(202)发送一个DHCPv6中继的消息给目标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第一测试设备(201),如果 第一测试设备(201)未从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回复消息,则测试通过;所述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DHCPv6侦听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1:进行带有DHCPv6请求消息的DHCPv6_START状态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1‑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1‑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1‑3: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1‑4: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1‑5: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接收到的分组情况;步骤4‑1‑6: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1‑7: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1‑8: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1‑9:等待3秒钟;步骤4‑1‑10:重复步骤4‑1‑7;步骤4‑1‑11: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1‑12: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1‑13: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1‑1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1‑15:等待10秒钟;步骤4‑1‑16: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2:进行带有DHCPv6确认消息的DHCPv6_START状态测试,包括 以下步骤:步骤4‑2‑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2‑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确认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2‑3: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2‑4: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2‑5: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接收到的分组情况;步骤4‑2‑6: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2‑7: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确认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2‑8: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2‑9:重复步骤4‑2‑7;步骤4‑2‑10: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2‑1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2‑1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确认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2‑13: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2‑14:等待10秒钟;步骤4‑2‑1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3:进行带有DHCPv6回复消息的DHCPv6_LIVE状态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3‑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3‑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确认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3‑3: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3‑4:第二测试设备(202)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3‑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3‑6: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3‑7: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1)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3‑8: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3‑9:重复步骤4‑3‑2;步骤4‑3‑10: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3‑11:第二测试设备(202)通过使用与请求消息不同的TID发送一个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3‑12: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3‑13: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3‑14: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3‑15: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3‑16:重复步骤4‑3‑2;步骤4‑3‑17: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3‑18:第二测试设备(202)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3‑19: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3‑20:等待1秒;步骤4‑3‑21: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3‑2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3‑23: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4:进行带有地址冲突检测网络请求消息的DHCPv6_DETECTION状态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4‑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4‑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4‑3:当第二测试设备(202)接收到第一测试设备(201)发过来的请求消息后,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4‑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4‑5: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冲突地址检测消息;步骤4‑4‑6: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4‑7:等待1秒;步骤4‑4‑8: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4‑4‑9: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4‑10: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5:进行收到路由通告响应消息时删除一个表项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5‑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5‑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5‑3:当第二测试设备(202)接收到第一测试设备(201)发过来的请求消息后,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5‑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5‑5: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冲突地址检测消息;步骤4‑5‑6: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5‑7:在表项生存时间过期前,第二测试设备(202)发送一个请求临时地址的邻居公告;步骤4‑5‑8: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5‑9: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5‑10: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6:进行收到拒收消息时删除一个表项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6‑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6‑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6‑3:当第二测试设备(202)接收到第一测试设备(201)发过来的请求消息后,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6‑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6‑5:在表项生存时间过期前,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拒绝消息;步骤4‑6‑6: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6‑7: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6‑8: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7:进行收到释放消息时删除一个表项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7‑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7‑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7‑3:当第二测试设备(202)接收到第一测试设备(201)发过来的请求消息后,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7‑4: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冲突地 址检测消息;步骤4‑7‑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7‑6: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7‑7: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7‑8:在表项生存时间过期前,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释放的消息;步骤4‑7‑9: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4‑7‑10: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7‑11: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8:进行当DHCPv6_BOUND生存期过后删除一个表项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8‑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8‑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8‑3:当第二测试设备(202)接收到第一测试设备(201)发过来的请求消息后,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8‑4: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冲突地址检测消息;步骤4‑8‑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8‑6: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8‑7: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8‑8:等待表项生存时间过期;步骤4‑8‑9: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4‑8‑10: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4‑8‑11: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中收到的分组;步骤4‑9:进行链路层被中断后清除绑定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9‑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9‑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9‑3:当第二测试设备(202)接收到第一测试设备(201)发过来的请求消息后,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9‑4: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冲突地址检测消息;步骤4‑9‑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9‑6:断开第一测试设备(201)和被测设备(204)的物理连接;步骤4‑9‑7: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4‑10:进行带有DHCPv6中继更新或重绑定标识的生存时间更新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10‑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10‑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10‑3:当第二测试设备(202)接收到第一测试设备(201)发过来的请求消息后,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10‑4: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冲突地址检测消息;步骤4‑10‑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10‑6:等待30秒后,第二测试设备(202)回复要求更新;步骤4‑10‑7: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4‑10‑8: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4‑10‑9: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地址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DHCPv6的请求消息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4‑10‑10:当第二测试设备(202)接收到第一测试设备(201)发过来的请求消息后,发送一个正常格式的回复消息给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4‑10‑11: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冲突地址检测消息;步骤4‑10‑12: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4‑10‑13:等待30秒后,第二测试设备(202)回复要求重绑定;步骤4‑10‑1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所述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ND侦听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1:进行网络请求消息生成表项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1‑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5‑1‑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5‑1‑3: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5‑1‑4:等待1秒;步骤5‑1‑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1‑6: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5‑1‑7: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5‑2:进行网络响应消息清除绑定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2‑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5‑2‑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5‑2‑3: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5‑2‑4:当收到网络请求消息后,第二测试设备(202)立刻发出一个网络请求响应消息;步骤5‑2‑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2‑6: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5‑2‑7: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中收到的分组;步骤5‑3:更新带有SAC_BOUND状态表项的生存时间,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3‑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5‑3‑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5‑3‑3:等待1秒;步骤5‑3‑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3‑5:开始捕获链路A(205)上的分组,并且等待2小时;步骤5‑3‑6:观察链路A上的分组并检查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3‑7:当从被测设备收到一个网络请求消息,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响应消息给被测设备;步骤5‑3‑8:再次观察链路A绑定状态表;步骤5‑3‑9: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5‑3‑10: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中收到的分组;步骤5‑4:删除带有SAC_BOUND状态的表项,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4‑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5‑4‑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5‑4‑3:等待1秒;步骤5‑4‑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4‑5:开始捕获链路A上的分组,并且等待2小时;步骤5‑4‑6:观察链路A上的分组并检查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4‑7:等待1秒;步骤5‑4‑8:再次观察链路A绑定状态表;步骤5‑4‑9: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5‑4‑10: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中收到的分组;步骤5‑5:进行SAC_BOUND状态到SAC_QUERY状态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5‑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5‑5‑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5‑5‑3:等待1秒;步骤5‑5‑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5‑5:30秒后,第二测试设备(202)发送一个以步骤5‑5‑2中源地址为源地址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5‑5‑6: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5‑7:等待1秒;步骤5‑5‑8: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5‑9: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5‑5‑10: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中收到的分组;步骤5‑6:继续进行SAC_BOUND状态到SAC_QUERY状态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6‑1:恢复步骤二中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5‑6‑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5‑6‑3:等待1秒;步骤5‑6‑4: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6‑5:30秒后,第二测试设备(202)发送一个以步骤5‑6‑2中源地址为源地址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5‑6‑6: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6‑7:当收到步骤5‑6‑2发来的网络请求消息,第一测试设备(201)立刻发送一个响应消息;步骤5‑6‑8: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5‑6‑9: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相应请求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5‑6‑10: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中收到的分组;所述对控制分组侦听设备的手动绑定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6‑1:进行静态地址的手工绑定,包括以下步骤:步骤6‑1‑1:在被测设备上开启源地址功能;步骤6‑1‑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目标地址的消息是不可复制的;步骤6‑1‑3: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步骤6‑1‑4:等待1秒;步骤6‑1‑5: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6‑1‑6: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响应给第三测试设备(203);步骤6‑1‑7:观察第三测试设备(203)中收到的分组;步骤6‑2:进行无限生存时间的静态地址的手工绑定,包括以下步骤:步骤6‑2‑1:在被测设备上开启源地址功能;步骤6‑2‑2:在被测设备上配置一个静态地址绑定的表项;步骤6‑2‑3:观察被测设备的绑定状态表和过滤表;步骤6‑2‑4:使用静态绑定表关闭被测设备的网络接口;步骤6‑2‑5:观察绑定状态表;所述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包括:在被测设备上配置先来先服务的源地址认证前缀,配置先来先服务的路由器列表:第一测试设备(201)的MAC地址;清空所有先来先服务的源地址数据库消息;所述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数据机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8‑1:对先来先服务的源地址认证数据库结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8‑1‑1:按照步骤二进行前缀配置;步骤8‑1‑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发送一个数据包给第二测试设备(202),并在源地址列表中使用源地址3ffe:501:ffff:100::10;步骤8‑1‑3:观察先来先服务的源地址认证数据库结构;步骤8‑2:进行先来先服务的源地址认证前缀列表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8‑2‑1: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8‑2‑2:加入到新前缀列表:前缀为2000::/32,接口链接到第一测试设备(201);步骤8‑2‑3:观察先来先服务的源地址认证数据库结构;步骤8‑3:进行先来先服务的源地址认证路由器列表结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8‑3‑1: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8‑3‑2:加入一个路由器记录到路由器列表;步骤8‑3‑3:观察被测设备的路由器列表结果;所述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数据报文过滤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9‑1:进行传输流量处理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9‑1‑1: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9‑1‑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源地址3ffe:501:ffff:200::10发送一个分组到第二测试设备(202),并且第2层的信息不是在先来先服务的源地址验证路由器列表中;步骤9‑1‑3:观察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的分组;步骤9‑2:进行从路由器接口传输流量处理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9‑2‑1: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9‑2‑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源地址3ffe:501:ffff:200::10发送一个分组和在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路由器列表中的第二层信息到第二测试设备(201);步骤9‑2‑3:观察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的分组;步骤9‑3:进行一般数据分组处理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9‑3‑1: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9‑3‑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数据分组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9‑3‑3:观察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的分组;步骤9‑3‑4: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9‑3‑5: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9‑3‑6: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数据分组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9‑3‑7:观察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的分组;步骤9‑3‑8: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9‑3‑9:等候20秒,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同步骤9‑3‑6一样的一个源地址和2层信息数据分组;步骤9‑3‑10:观察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的分组;步骤9‑3‑11: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9‑4:进行处理冲突的二层信息分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9‑4‑1: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9‑4‑2: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数据分组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9‑4‑3: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9‑4‑4:等待5秒,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带有同一个源地址的数据分组但不同于步骤5‑4‑2中的2层信息;步骤9‑4‑5: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收到的分组;步骤9‑4‑6:等待5秒,当收到了从被测设备发出的一个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通告消息;步骤9‑4‑7:观察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的分组;步骤9‑4‑8: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9‑4‑9: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9‑4‑10:第一测试设备(201)使用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发送一个数据分组给第二测试设备(202);步骤9‑4‑11: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9‑4‑12:等待5秒,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一个带有同一个源地址的数据分组但不同于步骤5‑4‑2中的2层信息;步骤9‑4‑13:观察第一测试设备(201)收到的分组;步骤9‑4‑14:等待5秒;步骤9‑4‑15:观察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的分组;步骤9‑4‑16: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所述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控制报文过滤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进行IPv6邻居发现协议分组创建一个表项的处理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1: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10‑1‑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了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10‑1‑3: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10‑1‑4:等待5秒;步骤10‑1‑5: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10‑1‑6: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10‑1‑7: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了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10‑1‑8: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10‑1‑9:第二测试设备(202)发送一个包含3ffe:501:ffff:100::10地址的网络通告消息;步骤10‑1‑10: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10‑2:进行拥有表项的IPv6邻居发现协议的处理测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2‑1:恢复步骤二中对先来先服务设备的前缀配置;步骤10‑2‑2:第一测试设备(201)发送了一个源地址为3ffe:501:ffff:100::10的冲突地址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10‑2‑3:等待5秒,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步骤10‑2‑4:第一测试设备(201)向步骤10‑2‑2中地址发送一个冲突地址 检测的网络请求消息;步骤10‑2‑5:观察第二测试设备(202)收到的分组;步骤10‑2‑6:观察先来先服务源地址认证数据库。
地址 100028 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6号时间国际A座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