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零插拔力连接器的改良构造(第一追加)
摘要 本第一追加创作系针对申请案号第82218915号「零插拔力连接器的改良构造」新型专利案的再改良(目前已蒙钧局核准公告,公告编号为第2281319号)。本第一追加创作的改良特征有二:其一为每只导电构件除了嵌装部之外还另外具延伸有嵌装片,而且此嵌装片的边缘系毗邻于前述弹动部的旁边。此外,导电构件的嵌装部与弹动部之间,形成90°的交角。因此它的优点是:弹动部的活动空间更大,嵌装片所形成之嵌装面与弹动部的弹动方向平行,嵌装效果更好。其二为:导电构件之嵌装片的边缘不但毗邻于前述弹动部的旁边,而且插座进一步具有狭长的嵌装槽,而该嵌装槽则连接于上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等两扇侧壁之中的其中一扇侧壁。因此,不但可使整个导电构件更牢固地嵌装于插座中,而且弹动部在弹动孔部内的活动空间更大。
申请公布号 TW277774 申请公布日期 1996.06.01
申请号 TW082218915A01 申请日期 1994.09.14
申请人 赖光治 发明人 赖光治
分类号 H01R33/76 主分类号 H01R33/7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 一种零插拔力连接器的改良构造,其中该零插拔力连接器包含:(A) 插座,具有复数个插座孔,上述插孔具有:(a) 嵌装孔部,该嵌装孔部具有:前壁;第一及第二定位壁,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系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彼此不相连,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均各自与前述前壁对峙;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的其中一边系连接在上述前壁的其中一边,该第一侧壁的另外一边系连接在上述第一定位壁的其中一边;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的其中一边系连接在上述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二侧壁的另外一边系连接在上述第二定位壁的其中一边;(b) 插入孔部,该插入孔部系与上述嵌装孔部毗邻且彼此相通,并在前述相通的部位形成开口,该开口连介在前述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壁之间;上述插入孔部具有:与前述前壁互相对峙的后壁;第三侧壁,该第三侧壁的其中一边系连接在前述第一定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三侧壁的其中一边系连接在前述后壁的其中一边;第四侧壁,该第四侧壁的其中一边系连接在前述第二定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四侧壁的另外一边系连接在前述后壁的另外一边;(B) 滑动构件,具有复数个贯穿孔,该滑动构件系贴放于上述插座之上面,并得沿该插座之特定方向滑动,该等贯穿孔系一一对应于上述插孔;(C) 复数只导电构件,系分别安装于上述插座之插孔中,每只导电构件具有:插脚部;嵌装部,该嵌装部系自上述插脚部一体延伸;及自该插脚部或嵌装部一体延伸之弹动部;上述弹动部之自由端的两边具有挡止部,该挡止部两边之宽度系大于上述开口之宽度,且该挡止部两边之宽度系小于上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使该挡止部的两边各自压触于上述两扇定位壁;由于上述导电构件之弹动部在自由状态下至上述插脚部之间的垂直距离系大于上述插入孔部之前壁至开口之宽度,使上述导电构件被装入插入孔部内之后,弹动部在自由状态下与插脚之间所形成的垂直宽度,就受到较小的嵌装孔部之压缩作用而受到预压力,因而使该导电构件之弹动部贴靠于上述嵌装孔部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壁,并因而使该弹动部被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施以预压力及精确的定位作用,使自上述插孔之插入部移向上述嵌装孔部之端子被上述弹动部施予精确之接触压力;其特征在于:上述每只导电构件之嵌装部还另外具延伸嵌装片,且该嵌装片的边缘系毗邻于前述弹动部的旁边。2. 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界定之零插拔力连接器的改良构造,其中该导电构件之嵌装片系与上述弹动部垂直,而且该嵌装片系嵌贴于上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等两扇侧壁之中的其中一扇侧壁。3. 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界定之零插拔力连接器的改良构造,其中该插座进一步具有狭长的嵌装槽,该嵌装槽系连接于上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等两扇侧壁之中的其中一扇侧壁,而且上述导电构件之嵌装片不但毗邻于前述弹动部旁边,而且该嵌装片系嵌装于该嵌装糟内。4.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界定之零插拔力连接器的改良构造,其中该导电构件之插脚部系自弹动部直线向下一体延伸。5. 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界定之零插拔力连接器的改良构造,其中该导电构件之插脚部系自弹动部先向水平方向弯折之后,再向下延伸。图示简单说明:第1图:为一局部断裂的俯视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的零插拔力连接器,第2图:为一右侧视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的零插拔力连接器,第3图:为原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一实施例装入插座内之后的俯视图,第4图:为自第3图之割面线4—4所见到之剖面图,第5图:为原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一实施例之侧面图,第6图:为原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一实施例之正面图,第7图:为一剖面图,显示原创作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导电构件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同时显示一积体电路的端子虽已插入第4图所示插孔中的插入孔部,但尚未向导电构件施加压力,第8图:为一剖面图,显示第7图所示积体电路的端子虽已插入第4图所示插孔中的嵌装孔部,同时已经向导电构件施加压力之后而与积体电路之端子接触,第9图:为一剖面图,显示原创作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同时显示一积体电路的端子虽已先后插入滑动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贯穿孔与电绝缘插座的的嵌装孔部,但尚未向导电构件施加压力,第10图:为一剖面图,显示第9图所示积体电路的端子已经插入插孔中的插入孔部之后,同时利用滑动构件的推动部把积体电路的端子向导电构件的方向推动,而使积体电路的端子向导电构件施加压力而与积体电路之端子接触,第11图: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一实施例之侧面图,第12图: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一实施例尚未摺制成型之平面图,第13图:为一俯视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二实施例,第14图:为自第13图的割面线14—14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二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第15图:为自第13图的割面线15—15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二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第16图: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二实施例尚未摺制成型之平面图,第17图:为一俯视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三实施例,第18图:为自第17图的割面线18—18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三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第19图:为自第17图的割面线19—19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三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第20图:为自第18图的割面线20—20所见到的剖面图,第21图:为一俯视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四实施例,第22图:为自第21图的割面线22—22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四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第23图:为自第21图的割面线23—23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四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第24图:为自第22图的割面线24—24所见到的剖面图,第25图:为一俯视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五实施例,第26图:为自第25图的割面线26—26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五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第27图:为自第25图的割面线27—27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第一追加创作导电构件之第五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
地址 台北县土城巿土城工业区胜利街十巷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