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受污染河道的综合治理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受污染河道的综合治理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模块化生态护岸可以进行批量式生产,投资低、实际操作方便,同时在工程实施后可以在被修复的河道形成特定的植物景观和起到河道护岸的功效。本发明方法利用对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有一定吸收能力的植物作为河道水体修复的主体,将各种修复用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群落系统,综合它们的不同特点,发挥多种生态功能,不仅能达到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目的,还起到拦阻岸边污染物进入水体的作用。模块化生态护岸便于生产和使用,在后期维护上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局部调整,操作较具有灵活性。
申请公布号 CN102351315B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1.09
申请号 CN201110189941.0 申请日期 2011.07.08
申请人 上海大学 发明人 何池全;李春辉;刘佳苗;倪刚;徐秋月;杨俊娜;郑虹;雷雁茹;温诚锋
分类号 C02F3/32(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3/32(2006.01)I
代理机构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代理人 何文欣
主权项 一种受污染河道的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对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有一定去除效果的植物相互配套种植在受污染河道堤岸上的特殊设计模块化护岸组合上,具体步骤如下:1)在离河岸80‑150cm的河道底部建造潜水式护岸(4),高60‑100cm,厚10‑25cm,顶部到水面距离20‑50cm,和水平面垂直; 2)在所述潜水式护岸(4)基础上依次建造三个墙体厚度均为5‑10cm的第一沟槽(1)、第二沟槽(2)、第三沟槽(3),所述第一沟槽(1)、第二沟槽(2)、第三沟槽(3)的墙体建造成格栅状,能够使植物根系生长在所述三个沟槽中,并且允许水体的自由交换;所述第一沟槽(1)、第二沟槽(2)和第三沟槽(3)的高度分别是30‑50cm、25‑40cm、25‑ 40cm,每个所述沟槽的内径宽度都为20‑40cm; 3)将所述潜水式护岸(4)连接所述第一沟槽(1)、第二沟槽(2)、第三沟槽(3)的结构整体进行模块化设计,单个模块长度为4‑20m,视河道的实际情况而定;确定长度后,依次建造所述潜水式护岸(4),然后将所述第一沟槽(1)、第二沟槽(2)、第三沟槽(3)依次铺设在建成的所述潜水式护岸(4)上,形成一个整体的特定护岸组合模块,实际施工时这种护岸组合模块根据实际情况连成整体或者分段性建造;4)根据被修复河道的水体污染特征设计三种或更多不同植物搭配的护岸组合,每个组合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并考虑一定的景观效应,所述第一沟槽(1)和所述第二沟槽(2)中种植挺水植物,所述第三沟槽(3)中种植浮叶植物或沉水植物;5)将若干单个护岸组合结构交替安置在受污染河道的堤岸,利用植物体的生物作用去除污染物并保护堤岸;合理管理植物生长,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使护岸组合自行形成特定的植物群落,根据植物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补种和调整;在植物生长的特定阶段,定期收割植物体,用于绿肥或造纸。
地址 200444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