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线热源
摘要 一种线热源包括一线状基底;一加热层设置于线状基底的表面;及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加热层的表面,并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两个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包括一奈米碳管结构。
申请公布号 TWI380734 申请公布日期 2012.12.21
申请号 TW097128281 申请日期 2008.07.25
申请人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锴;冯辰;姜开利;范守善
分类号 H05B3/50 主分类号 H05B3/5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线热源装置,其包括:一一维线状基底,一加热层设置于线状基底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改良在于,所述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包括一奈米碳管结构。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结构包裹或缠绕于所述加热层的表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结构通过其自身的黏性或导电黏结剂固定于所述加热层的表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结构包括至少一有序奈米碳管薄膜,且该有序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复数个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排列。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的有序奈米碳管薄膜的厚度为0.01微米~100微米。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有序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复数个首尾相连的奈米碳管束,相邻的奈米碳管束之间通过凡德瓦尔力连接,且该奈米碳管束包括复数个具有相同长度且相互平行排列的奈米碳管。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的长度为200~900微米,直径小于50奈米。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重叠设置的有序奈米碳管薄膜,相邻两个有序奈米碳管薄膜之间通过凡德瓦尔力紧密连接,且该奈米碳管结构中相邻的有序奈米碳管薄膜之间具有一交叉角度α,0≦α≦90度。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有序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复数个平行排列的长奈米碳管。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的长度为1~5厘米,直径小于50奈米。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结构包括至少一奈米碳管长线。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长线的直径为1奈米~100微米。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长线包括复数个由首尾相连的奈米碳管束组成的束状结构或绞线结构,相邻的奈米碳管束之间通过凡德瓦尔力紧密结合,且每一奈米碳管束包括复数个具有相同长度且相互平行排列的奈米碳管。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层包括金属丝层、电热膜、碳纤维层或奈米碳管层。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层包括有序排列或无序排列的奈米碳管。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线状基底的材料为柔性材料或硬性材料,且所述柔性材料为塑胶或柔性纤维,所述硬性材料为陶瓷、玻璃、树脂、石英。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线热源进一步包括一反射层设置于加热层与线状基底之间,且该反射层的材料为金属氧化物、金属盐或陶瓷,厚度为100微米~0.5毫米。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线热源装置,其中,所述线热源进一步包括一绝缘保护层设置于所述加热层表面。
地址 新北市土城区自由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