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手推车
摘要 本创作是关于一种手推车,其包括一车架板,车架板前端设置一车把手,车架板的一下表面设置一轮总成,车架板上形成一空间,并于车架板上设置不同作用的一容器,使推车形成宠物车或购物车型态,另外轮总成可相对车架板固定而无法转动,造成手推车形成适合作为行动辅助的助行器型态,因而本创作的手推车具有许多实用的功能。
申请公布号 TWM442305 申请公布日期 2012.12.01
申请号 TW101213972 申请日期 2012.07.19
申请人 刘承轩 发明人 刘承轩
分类号 B62B3/00 主分类号 B62B3/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谢依良 高雄市前金区大同二路135之1号5楼之2
主权项 一种手推车,其包括:一车架板(11),包括沿一第一轴向(X)隔开的一第一端部(20)及一第二端部(22),及沿垂直于第一轴向(X)的一第二轴向(Y)隔开的二侧部(24),及沿垂直于第一轴向(X)、第二轴向(Y)的一第三轴向(Z)隔开的一上表面(26)及一下表面(28),上表面(26)形成一空间(32);与车架板(11)相对枢接的两个轮子(97),各轮子(97)沿第三轴向(Z)位于车架板(11)的下表面(28)下方且邻近第一端部(20);与车架板(11)枢接的两个轮子(98),各轮子(98)沿第三轴向(Z)位于车架板(11)的下表面(28)下方且邻近第二端部(22);一盖板(40),于盖板(40)包括一狭槽(46),盖板(40)可拆卸地结合于空间(32)的开口处,狭槽(46)系要被用来提供袋子(391)的穿出车架板(11)的空间(32)之外;一挡止框架(50),包括结合于车架板(11)上且靠近第二端部(22)的二末端(52);一支管(60),包括一上段(60A)及一下段(60B),支管(60)下段(60B)相对结合于车架板(11)的第一端部(20);一握把(61),其设置于支管(60)的上段(60A);一容器(16),其与车架板(11)结合,其具有一底部(371),底部(371)设置一开口(373),开口(373)与盖板(40)的狭槽(46)对齐。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手推车,其中车架板(11)的空间(32)收纳复数个袋子(391),袋子(391)具有一封闭端(393)及一开口端(395),袋子(391)的开口端(395)通过盖板(40)的狭槽(46)并由容器(16)的开口(373)穿入容器(16)中,造成袋子(391)铺设在容器(16)中,且袋子(391)的开口端(395)固定于容器(16)的开口侧。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手推车,其中,在车架板(11)包括形成在上表面(26)的一容槽(30),空间(32)系形成在容槽(30)的底面,空间(32)的周围壁形成一唇部(34),唇部(34)的底面沿第三轴向(Z)位于容槽(30)的底面与空间(32)的底面之间,唇部(34)邻近第一端部(20)处形成一第一卡槽(36),唇部(34)邻近第二端部(22)处形成一第二卡槽(38),在盖板(40)周缘包括与车架板(11)之第一卡槽(36)嵌合的一弹性扣片(42)以及与车架板(11)之第二卡槽(38)嵌合的一个凸片(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手推车,其中,在车架板(11)包括形成在下表面(28)且靠近第一端部(20)处的一柱管(111),柱管(111)包括形成在周围面的一定位孔(113),手推车(10)进一步包括:一固定座(78),安装于车架板(11)的下表面(28),固定座(78)包括一接合部(78A)以及形成在接合部(78A)外周面的一轴接部(78B),接合部(78A)包括一轴管(84),轴管(84)包括形成在外周面的一连通孔(353),固定座(78)另包括由轴接部(78B)外侧面沿第一轴向(X)延伸至连通孔(353)的一贯孔(351),二轮子(97)与固定座(78)的轴接部(78B)枢接;一定位杆(90),滑动地与固定座(78)套接,包括位于固定座(78)之贯孔(351)内的一内端,以及位于固定座(78)之轴接部(78B)外侧的一外端;一推片(92),与定位杆(90)的外端枢接,推片(92)一端包括一推部(337),推部(337)具有一第一端面(336)及一第二端面(338),且推片(92)相对定位杆(9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转,当推片(92)位于第一位置时,推片(92)的第一端面(336)贴靠于固定座(78)之轴接部(78B)的外侧面,当推片(92)位于第二位置时,推片(92)的第二端面(338)贴靠于固定座(78)之轴接部(78B)的外侧面;当推片(92)位于第一位置时,推部(337)的第一端面(336)贴靠在固定座(78)之轴接部(78B)的外侧面,且定位杆(90)的内端脱离车架板(11)之柱管(111)的定位孔(113),造成固定座(78)可绕柱管(11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枢转;当推片(92)位于第二位置时,推部(337)的第二端面(338)贴靠在固定座(78)之轴接部(78B)的外侧面,且定位杆(90)的内端嵌入车架板(11)之柱管(111)的定位孔(113)中,造成固定座(78)无法绕柱管(11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枢转。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手推车,其中手推车(10)的两个轮子(97)个包括一轴杆(79),手推车(10)进一步包括:一固定座(78)安装于车架板(11)的下表面(28),固定座(78)包括一接合部(78A)以及形成在接合部(78A)外周面的一轴接部(78B),接合部(78A)上侧包括一凸扣(81),车架板(11)下表面(28)邻近第一端部(20)处贴靠在接合部(78A)上侧,凸扣(81)嵌合于二挡片(157A)之间,造成固定座(78)无法相对车架板(11)枢转,以及二轮子(97)的轴杆(79)枢接于固定座(78)的下侧,各轮子(97)绕轴杆(79)所界定的枢转轴线自转,造成手推车(10)易于转向。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手推车,其中,支管(60)包括形成在周围面且位于下段(60B)处的数个调整孔(315),各调整孔(315)沿第三轴向(Z)分部在下段(60B),手推车(10)进一步包括:一管座(56),管座(56)具有一上端(57)及一下端(58),管座(56)下端(58)固设于车架板(11)第一端部(20),支管(60)的下段(60B)可沿第三轴向(Z)滑动地与管座(56)套接;一第一壳体(64A),固设在管座(56)的上端(57);一第二壳体(64B),固设在管座(56)的上端(57)且与第一壳体(64A)盖合,第二壳体(64B)表面沿第一轴向(X)形成一柱孔(195),支管(60)的任意一调整孔(315)与第二壳体(64B)的柱孔(195)对齐;一按压板(63),与第二壳体(64B)枢接,按压板(63)包括形成在内表面的一固定柱(197),固定柱(197)伸入第二壳体(64B)的柱孔(195)中,按压板(63)可绕第二轴向(Y)在卡合位置与脱离位置之间枢转;当按压板(63)位于卡合位置时,固定柱(197)与支管(60)中和柱孔(195)对齐的一调整孔(315)嵌合,造成支管(60)无法沿第三轴向(Z)产生位移;当按压部(311)位于脱离位置时,固定柱(197)脱离支管(60)中和柱孔(195)对齐的一调整孔(315),造成支管(60)沿第三轴向(Z)产生位移。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手推车,其中,支管(60)包括形成在外周面且位于上段(60A)的一穿孔(319),手推车(10)进一步包括:一定位壳套(66),定位壳套(66)包括一套环(66A)以及形成在套环(66A)外周面的一壳体(66B),套环(66A)套固在支管(60)上段(60A)且邻接于握把(61)的一侧,壳体(66B)中形成一夹槽(70);一拉把(72),其包括具有一末端面(331)的一枢接部(74),枢接部(74)包括由上侧面延伸至下侧面且与末端面(331)隔开的一通孔(76),通孔(76)界定出靠近末端面(331)且具有一边角(333)的一作用面(339),拉把(72)的枢接部(74)枢接在定位壳套(66)的夹槽(70)中,拉把(72)相对定位壳套(66)在释放位置、刹车位置与驻车位置之间枢转;一摆动杆(71),包括一第一端(334)及一第二端(335),摆动杆(71)另包括形成在一侧面且位于第一及第二端(334、335)之间的一卡合槽(75),摆动杆(71)的第一端(334)枢接于定位壳套(66)之壳体(66B)的夹槽(70)中,摆动杆(71)第一及第二端(334、335)的区段位于拉把(72)的通孔(76)内,且摆动杆(71)第一端(334)及第二端(335)位于拉把(72)之通孔(76)的外侧,摆动杆(71)的卡合槽(75)面向拉把(72)的作用面(339);一第一刹车杆(131),其枢设于车架板(11)的下表面(28),第一刹车杆(131)包括由本体之侧边延伸的一偏置部(133A),偏置部(133A)包括形成在其侧边一转折部(151),第一刹车杆(131)的本体靠近其中一轮子(98);一第二刹车杆(132),枢设于车架板(11)的下表面(28),第二刹车杆(132)包括由本体侧边延伸的一偏置部(133B),第二刹车杆(132)的本体靠近另一轮子(98);一缆线(77),包括与摆动杆(71)之第二端(335)固接的第一末端,以及与第一刹车杆(131)及第二刹车杆(132)之偏置部(133B)固接的第二末端,且缆线(77)靠近第二末端固设在第一刹车杆(131)的转折部(151);一弹簧(115),结合在第一刹车杆(131)的偏置部(133A)与第二刹车杆(132)的偏置部(133B)之间;当拉把(72)位于释放位置时,摆动杆(71)之第二端(335)与支管(60)隔开的距离小于握把(61)位于刹车位置或驻车位置时摆动杆(71)第二端(335)与支管(60)的距离,且当拉把(72)位于释放位置时第一及第二刹车杆(131、132)与各轮子(98)隔开,当拉把(72)由释放位置枢转至刹车位置,第一及第二刹车杆(131、132)压缩弹簧(115)绕第三轴向(Z)枢转,当握把(61)位于刹车位置时,第一及第二刹车杆(131、132)与各轮子(98)抵靠产生刹车效果,当放开位于刹车位置的拉把(72)之后,弹簧(115)系推动第一及第二刹车杆(131、132)复位与各轮子(98)隔开,当拉把(72)由释放位置或刹车位置枢转至驻车位置时,第一及第二刹车杆(131、132)压缩弹簧(115)绕第三轴向(Z)枢转,当拉把(72)位于驻车位置时,第一及第二刹车杆(131、132)与各轮子(98)抵靠产生刹车效果,摆动杆(71)的卡合槽(75)与握把(61)的边角(333)嵌合,造成放开拉把(72)后弹簧(115)无法推动第一及第二刹车杆(131、132)复位与各轮子(98)隔开。
地址 台南市西港区西港里中州22之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