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宽带环形振荡器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宽带环形振荡器。目前采用单端结构的反相器作为其延迟单元,易受到衬底耦合噪声的干扰。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电压偏置单元、一个缓冲单元和四个串联的延迟单元,从第一延迟单元的输入端到第四延迟单元的输出端实现180度的相位移动。电压偏置单元的输入端接外部输入信号,四个延迟单元的PMOS电压偏置端接电压偏置单元的PMOS电压偏置端,四个延迟单元的NMOS电压偏置端和缓冲单元的电压偏置端接电压偏置单元的NMOS电压偏置端。缓冲单元的同相输出端作为同相时钟输出引脚、反相输出端作为反相时钟输出引脚。本实用新型隔离了电压偏置电路对振荡器频率的干扰,实现低抖动的输出时钟信号,满足多协议多终端的通信要求。
申请公布号 CN202565253U 申请公布日期 2012.11.28
申请号 CN201220152931.X 申请日期 2012.04.12
申请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周明珠;孙玲玲
分类号 H03L7/099(2006.01)I 主分类号 H03L7/099(2006.01)I
代理机构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代理人 杜军
主权项 宽带环形振荡器,包括一个电压偏置单元、一个缓冲单元和四个延迟单元,其特征在于:电压偏置单元(B1)的输入端(Vctrl)接外部输入信号,四个延迟单元的PMOS电压偏置端(Vp)接电压偏置单元(B1)的PMOS电压偏置端(Vp),四个延迟单元的NMOS电压偏置端(Vn)和缓冲单元(B2)的电压偏置端(Vn)接电压偏置单元(B1)的NMOS电压偏置端(Vn);第一延迟单元(T1)的同相输出端(op)接第二延迟单元(T2)的同相输入端(ip),第二延迟单元(T2)的同相输出端(op)接第三延迟单元(T3)的同相输入端(ip),第三延迟单元(T3)的同相输出端(op)接第四延迟单元(T4)的同相输入端(ip),第四延迟单元(T4)的同相输出端(op)接第一延迟单元(T1)的反相输入端(in)和缓冲单元(B2)的同相输入端(ip);第一延迟单元(T1)的反相输出端(on)接第二延迟单元(T2)的反相输入端(in),第二延迟单元(T2)的反相输出端(on)接第三延迟单元(T3)的反相输入端(in),第三延迟单元(T3)的反相输出端(on)接第四延迟单元(T4)的反相输入端(in),第四延迟单元(T4)的反相输出端(on)接第一延迟单元(T1)的同相输入端(ip)和缓冲单元(B2)的反相输入端(in);缓冲单元(B2)的同相输出端(op)作为振荡器的同相时钟输出引脚(CLKp),缓冲单元(B2)的反相输出端(on)作为振荡器的反相时钟输出引脚(CLKn);电压偏置单元包括四个PMOS管、四个NMOS管和一个运算放大器,四个PMOS管的源极以及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接电源VDD;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和栅极、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与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ip)连接;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与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in)连接,作为电压偏置单元的输入端(Vctrl);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和栅极、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和栅极与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连接,作为电压偏置单元的PMOS电压偏置端(Vp);第三NMOS管(MN3)的栅极和第四NMOS管(MN4)的栅极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out)连接,作为电压偏置单元的NMOS电压偏置端(Vn);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与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连接,第二NMOS管(MN2)的源极与第四NMOS管(MN4)的漏极连接,第三NMOS管(MN3)的源极和第四NMOS管(MN4)的源极接地;所述的运算放大器包括六个PMOS管和六个NMOS管,第五PMOS管(MP5)的源极、第六PMOS管(MP6)的源极、第七PMOS管(MP7)的源极、第七NMOS管(MN7)的栅极接电源VDD,第五NMOS管(MN5)的源极、第六NMOS管(MN6)的源极、第八NMOS管(MN8)的源极、第九NMOS管(MN9)的源极、第十NMOS管(MN10)的源极接地;第五PMOS管(MP5)的漏极接第八PMOS管(MP8)的源极,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和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与第九NMOS管(MN9)的栅极连接,第八PMOS管(MP8)的漏极与第八NMOS管(MN8)的栅极、第十NMOS管(MN10)的栅极和漏极连接;第七NMOS管(MN7)的漏极与第七PMOS管(MP7)的栅极、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和漏极连接,第七NMOS管(MN7)的源极与第八NMOS管(MN8)的漏极和第九NMOS管(MN9)的漏极连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与第九PMOS管(MP9)的源极和第十PMOS管(MP10)的源极连接,第九PMOS管(MP9)的漏极与第六NMOS管(MN6)的栅极、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和漏极连接,第九PMOS管(MP9)的栅极作为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ip),第十PMOS管(MP10)的栅极作为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in),第十PMOS管(MP10)的漏极与第六NMOS管(MN6)的漏极连接,作为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out);四个延迟单元结构相同,每个延迟单元包括四个PMOS管和三个NMOS管,四个PMOS管的源极接电源VDD;第十二PMOS管(MP12)的栅极和第十三PMOS管(MP13)的栅极连接,作为该延迟单元的PMOS电压偏置端(Vp);第十一PMOS管(MP11)的漏极和第十二PMOS管(MP12)的漏极接第十一PMOS管(MP11)的栅极和第十一NMOS管(MN11)的漏极,作为该延迟单元的反相输出端(on);第十四PMOS管(MP14)的漏极和第十三PMOS管(MP13)的漏极接第十四PMOS管(MP14)的栅极和第十二NMOS管(MN12)的漏极,作为该延迟单元的同相输出端(op);第十一NMOS管(MN11)的源极和第十二NMOS管(MN12)的源极与第十三NMOS管(MN13)的漏极连接,第十三NMOS管(MN13)的源极接地;第十一NMOS管(MN11)的栅极作为该延迟单元的同相输入端(ip),第十二NMOS管(MN12)的栅极作为该延迟单元的反相输入端(in),第十三NMOS管(MN13)的栅极作为该延迟单元的NMOS电压偏置端(Vn);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电阻和三个NMOS管,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接电源VDD;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十四NMOS管(MN14)的漏极连接,作为缓冲单元的反相输出端(on);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十五NMOS管(MN15)的漏极连接,作为缓冲单元的同相输出端(op);第十四NMOS管(MN14)的源极和第十五NMOS管(MN15)的源极与第十六NMOS管(MN16)的漏极连接,第十四NMOS管(MN14)的栅极作为缓冲单元的同相输入端(ip),第十五NMOS管(MN15)的栅极作为缓冲单元的反相输入端(in);第十六NMOS管(MN16)的源极接地,第十六NMOS管(MN16)的栅极作为缓冲单元的电压偏置端(Vn)。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