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CuInS<sub>2</sub>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生物分子辅助溶剂热合成CuInS2纳米颗粒的方法,具体步骤为:首先配制铜源溶液,然后向上述溶液中加入铟源,混合均匀后,将硫源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中;再滴加无机碱性溶液调节上述混合溶液呈弱碱性,并搅拌均匀;最后将上述溶液放入高压反应釜中,恒温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经溶剂洗涤后,干燥,得到CuInS2纳米颗粒。本发明通过采用无毒的生物分子L-半胱氨酸为硫源,避免了有毒气体的排放,降低了工艺成本。L-半胱氨酸不仅能够作为硫源,而且能够作为反应的导向剂,有利于生成结构和形貌更为特别、光伏性能更为优异的产物,为合成其他半导体光伏材料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申请公布号 CN102070184B 申请公布日期 2012.11.14
申请号 CN201010568907.X 申请日期 2010.12.01
申请人 同济大学 发明人 向卫东;蔡文;胡杰;赵寅生;王晓明
分类号 C01G15/00(2006.01)I;B82Y40/00(2011.01)I 主分类号 C01G15/00(2006.01)I
代理机构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代理人 吴林松
主权项 一种制备CuInS2纳米颗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加入溶剂配制铜源溶液,然后向上述溶液中加入铟源,混合均匀后,将硫源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中,该包括铜源、铟源和硫源的混合溶液的浓度小于等于0.08mol/L;再滴加无机碱性溶液调节上述混合溶液呈弱碱性,其pH值为8‑10,并搅拌均匀;最后将上述溶液放入高压反应釜中,恒温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经乙醇和水洗涤后,干燥,得到CuInS2纳米颗粒;其中,所述的铜源来自CuCl2,Cu(NO3)2,CuSO4;所述的铟源来自InCl3,In(NO3)3;所述的硫源是L‑半胱氨酸;所述的溶剂是DMF,乙醇,乙二醇,聚乙二醇;所述的无机碱性溶液为氨水、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的浓度为1‑2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1‑1mol/L。
地址 200092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