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制种玉米裂轴病诊断与病原鉴定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种玉米裂轴病诊断与病原鉴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种玉米裂轴病的症状诊断:分别在制种玉米田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穗期、收获期、贮藏期观察叶片、果穗、种子的部位症状表现和病征表现来进行判定;(2)制种玉米裂轴病的病原鉴定:将所述步骤(1)诊断后的新鲜病叶、病粒采用保湿诱发分离的方式来进行判定。本发明简单易操作、快速且准确,克服了以往采用一个生育期表现的特征诊断病害而造成误诊的现象。
申请公布号 CN102321727B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8.29
申请号 CN201110289412.8 申请日期 2011.09.24
申请人 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门市种子公司 发明人 闫治斌;雷玉明
分类号 C12Q1/04(2006.01)I;C12R1/645(2006.01)N 主分类号 C12Q1/04(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
主权项 制种玉米裂轴病诊断与病原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种玉米裂轴病的症状诊断:分别在制种玉米田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穗期、收获期、贮藏期观察叶片、果穗、种子的部位症状表现和病征表现,判定:当玉米苞叶叶尖枯死,苞叶发黄枯死,在果穗和贴近果穗的苞叶内侧有黑色粉末,且果穗籽粒上或者籽粒行间有白色丝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时,即判定为果穗发霉;当脱去玉米籽粒的穗轴发软,剖开所述穗轴后其内侧表面出现黑色霉状物,显微镜检测为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时,即判定为穗轴发霉;当玉米果穗上形成籽料为20~80粒,且种子表皮皱缩,籽粒无光泽;或籽粒为糠粒,果穗开裂时,即判定为籽料秕瘦;当玉米果穗开裂的籽粒及其籽粒行间有粉末状物质,显微镜检测为黑色分生孢子时,即判定为籽料粉化;当玉米叶片正反面可见黑色煤污状的斑点,随斑点扩大,病斑边缘出现黄色晕圈时,即判定为叶片污斑;(2)制种玉米裂轴病的病原鉴定:保湿诱发分离:将所述步骤(1)诊断后的新鲜病叶、病粒,剪成30~50mm的小段,用清水冲冼干净,置于铺有2~3层吸水滤纸或脱脂棉的120mm的培养皿内,盖上皿盖,在20~25℃保温保湿培养24h,观察有无菌体生长:若有菌丝出现,继续培养2~3天,显微镜检判断是否气生菌丝分枝且有隔:当分生孢子梗与菌丝分化不明显,孢梗短,无分枝,单生,具隔,顶端略膨大,孢梗粗4.1~7.9μm,顶生分生孢子,圆形或近圆形,初黄褐色,后深褐色,呈黑色孢,分生孢子大小为13.4~17.8μm时,即判定为稻黑孢菌;若无菌体生长,则采用下述方法进行判定:a、组织分离:将新发病株或新收玉米种子在无菌条件下,先用体积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消毒60min±2min,然后在质量浓度为0.1%的升汞溶液中消毒20~30s,其次用无菌水冲洗3遍,最后均匀摆放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每皿10粒,25℃±2℃光照培养箱中培养5~7d后观察——呈絮状,初期灰绿色,后期暗绿色至黑色,即得到菌落;其中所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是指每1000ml培养基含200g马铃薯、20g琼脂、20g葡萄糖的培养基;b、病原菌的纯化:挑取所述步骤a所得的单个菌落,转接于琼脂平板上培养,待长出分生孢子后,在显微镜下挑取单个分生孢子于斜面所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获得单孢培养物;c、致病性测定:将所述步骤b所得的单孢培养物用无菌水清洗后,用无菌水配制成浓度为1.5×106~2.0×106个分生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然后将冼净麦粒放入三角瓶中,在压力为1.5磅±0.01磅、温度为120~121℃条件下灭菌30min±2min,制成无菌麦粒;在无菌条件下,将孢子悬浮液接种于无菌麦粒上,放入25℃±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10d后得到麦粒接菌体;在田间每穴播不同玉米种子2粒,20穴,每穴接所述麦粒接菌体4g;同时,用同样方法在消毒土中盆栽10株,接4g所述麦粒接菌体,以不接菌的土壤处理为对照,分不同生育期测定发病症状,若发病特征与制种玉米裂轴病的症状诊断步骤中描述的各生育期表现特征一致,判定为该菌是引起病害的病原菌;若引起症状与制种玉米裂轴病的症状诊断步骤中描述的各生育期表现特征不一致,判定为该菌不是引起病害的病原菌;d、病原菌种类的鉴定:依据培养性状和显微镜检测、致病性测定结果,即判定为稻黑孢菌。
地址 735000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16号敦煌种业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