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优势比较技术
摘要 互联网全息协同大系统优势比较技术,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申请公布号 CN102624903A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8.01
申请号 CN201210062859.6 申请日期 2012.03.12
申请人 李宗诚 发明人 李宗诚
分类号 H04L29/08(2006.01)I;G06Q10/00(2012.01)I 主分类号 H04L29/08(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独立权利要求——全球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优势比较技术,是本发明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其特征在于:A、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B、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来看,在基础动力效应关系上,不论在某一环境体系E所包含的一系列互联网系统S 1 , S 2 , ···, Sn 之间,还是在某一互联网系统S所面临的一系列环境E 1 , E 2 , ···, Em 之间,都是既存在着配置作用比较优势和系统功效比较优势,又存在着配置荷载比较劣势和系统消耗比较劣势,这一切是自然选择与淘汰、自然激励与约束发生效应的基础,从而构成进化机制、退化机制和稳定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C、建立面向资源配置外部和内部动力效应的优势比较技术和方法,这里全息协同系统行为是全息协同组织结构的条件概率,就是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决定全息协同系统行为,而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建立在配置动力效应基础之上,配置动力效应基础与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形成双向互动、协调关系,是全息协同系统行为决定配置组织的系统必要功效;D、建立互联网资源配置动力效应的优势比较技术基础,给出一系列分析模型和技术实施方案。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里河新村178幢3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