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墙式立体栽培鸡腿菇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墙式立体栽培鸡腿菇的方法。具体包括:构建等腰梯形模具,装料和接种同时在模具里进行,完成后形成一个立体于空间的梯形菌墙,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生产时菌墙留有3个直径为12~16cm的注水洞,墙体也仅用塑料膜围罩来保湿防杂,通过这样的技术措施使培养菌墙的菌丝时有充足的氧气贯通整个菌墙的中间及四周,菌丝萌发迅速并快速吃料,短时间内即可以封住料面,有效的防止杂菌侵染;在菌墙外围全部抹上厚度约3~4cm的稀泥作为覆土层,使菌墙的前后、左右、面上都会长满鸡腿菇子实体。本发明适合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值得大力推广。
申请公布号 CN102612992A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8.01
申请号 CN201210088234.7 申请日期 2012.03.28
申请人 何寒 发明人 何寒
分类号 A01G1/04(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4(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墙式立体栽培鸡腿菇的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模具:用长度是2~2.2m的木板分别组合成两块高度是1~1.2m的长型组合板;再用长度是70cm的木板分别组合成两块高度是1~1.2m的组合板,这两块组合板板又分别通过切割成下底长是70cm、上底长是60cm的梯形组合板;将两块长型组合板和两块梯形组合板各分别组合起来,其中的长型组合板和梯形组合板的一边是用合页连接固定起来成一个组合体,另一边装上锁头环扣来实现两个组合体合起来时用锁头环扣可以固定,打开锁头环扣又可以将两个组合体分开的目的;两个组合体合起来时形成一个长度是2~2.2m、高度是1~1.2m、下底宽是70cm、上底宽是60cm的等腰梯形模具;(2)制备培养料:按常规制备好培养料备用;(3)菌种选择及处理:选择按常规制备好无污染、菌丝活力强的鸡腿菇原种或栽培种作为菌种,并将菌种掰成玉米粒大小的菌块备用;(4)制作菌墙:首先将栽培场地及模具用1~2%的石灰水进行全面消毒;接着在地面平铺一层塑料膜,将模具组合安装在塑料膜上,然后在底部施撒一层厚约2~3cm、湿度是55~60%的泥土,在模具正中直立摆放3根直径是12~16cm、长是1.4~1.5m的塑料圆芯管,圆芯管之间的距离为50~55cm,然后在模具内开始装料接种,方法是每装20cm厚的培养料即接一层菌种,然后逐层压实至装满整个模具而成菌墙,料种装满模具后将模具的锁头环扣打开,并轻轻把模具挪离菌墙,再将塑料圆芯管轻轻抽出,随即用1~2%石灰水喷洒消毒过的深色塑料膜围罩住菌墙;制作过程中,菌墙与菌墙之间的距离以不妨碍操作管理为宜;(5)菌墙管理:菌墙制好后,将栽培场地的空间环境调控为温度是20~25 ℃、空气相对湿度是80%左右;当菌墙上长满菌丝时,可往菌墙中抽出塑料圆芯管形成的洞填实湿度是55~60%的泥土,并在菌墙外围全部抹上厚度约3~4cm的稀泥,接着重新用白色的塑料膜围罩住菌墙;当菌墙上泥土层面出现大量的菌丝时,把塑料膜拿开,同时将栽培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调整为85~90%;(6)鲜菇采摘:菌墙上泥土层面长满菌丝后的5~7天,菌墙的前后、左右、面上就会长满鸡腿菇子实体,鸡腿菇子实体成熟的速度快,必须在菇蕾期,菌环尚未松动,钟形菌盖上出现反卷毛状鲜片时采收,当菌环松动或脱离菌柄时采收,则菌褶会自溶流出黑裼色的孢子液而完全失去商品价值;(7)中后期管理:鸡腿菇子实体全部采收完后约4~6天,菌丝开始恢复萌发;用直径为5~6cm的木条削尖一头,并从菌墙面上已填实泥土的3处各打穿深约30~50cm注水孔;往注水孔里面灌水,灌水量为10~15公斤/菌墙;灌水后再用白色塑料膜围罩住菌墙,几天后菌墙上又会长出小菇,再拿开塑料膜罩并管理至采收鲜菇;当培养料在不断的转化为子实体时,菌墙内的培养基会因为有所消耗导致菌墙会有些塌陷,一有塌陷立即用稀泥补上,然后管理方法同前。
地址 531500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东宁西路合恒巷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