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人工强化自然通风脱氮除磷生物滴滤池
摘要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强化自然通风脱氮除磷生物滴滤池,包括池体、进水布水管、集水出水管、无动力通风装置、承托层和滤料层,其特征在于滤料层位于滤体内,承托层位于滤料层底部,承托层内布置有集水出水管,进水布水管位于滤料层上方,池体顶部设有无动力通风装置,滤料层自上而下由好氧区、兼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组成。本发明通过在生物滴滤滤池顶部安装全向无动力强化通风装置自然通风强度,同时利用滤池边壁的开孔个数变化,结合自上而下滤料粒径的变化,控制反应器内不同区域通风条件,调节通风量,形成集好氧、兼氧、缺氧以及厌氧于一体的生物滴滤池,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和脱氮除磷的目的。
申请公布号 CN10187051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7.25
申请号 CN201010167021.4 申请日期 2010.05.06
申请人 同济大学 发明人 王峰;杨海真;潘琦;胡鸿
分类号 C02F3/30(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3/30(2006.01)I
代理机构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代理人 张磊
主权项 人工强化自然通风脱氮除磷生物滴滤池,包括池体(1)、进水布水管(2)、集水出水管(3)、无动力通风装置(4)、承托层(9)和滤料层,其特征在于滤料层位于池体(1)内,承托层(9)位于滤料层底部,承托层内布置有集水出水管(3),进水布水管(2)位于滤料层上方,池体(1)顶部设有无动力通风装置(4),滤料层自上而下由好氧区(5)、兼氧区(6)、缺氧区(7)和厌氧区(8)组成;所述滤料层布置于网格框架(11)中,网格框架(11)自上而下分为四层,分别好氧区(5)、兼氧区(6)、缺氧区(7)和厌氧区(8);网格框架(11)与池体(1)的池壁之间留有空隙;位于好氧区(5)和兼氧区(6)一侧的池体(1)池壁上设有通风孔(10);好氧区(5)通风孔个数多于兼氧区(6),好氧区(5)采用双排通风孔,兼氧区(6)采用单排通风孔;好氧区(5)的滤料采用粒径为6~8mm的无烟煤或者人工陶粒大粒径滤料,兼氧区(6)和缺氧区(7)的滤料采用4~5mm的石英砂或者其他滤料,厌氧区(8)的滤料采用2~4mm的滤料材料。
地址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