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水陆四驱两栖车
摘要 水陆四驱两栖车,包括发动机,发动机的驱动轴与变速箱的动力输入轴相连,变速箱的动力输出轴与分动箱的动力输入轴相连,分动箱具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左前动力输出轴、右前动力输出轴、左后动力输出轴、右后动力输出轴和中后动力输出轴,左前动力输出轴由分动箱前端的左侧向前伸出分动箱的箱体,右前动力输出轴由分动箱前端的右侧向前伸出分动箱的箱体,左后动力输出轴由分动箱后端的左侧向后伸出分动箱的箱体,右后动力输出轴由分动箱后端的右侧向后伸出分动箱的箱体,中后动力输出轴由分动箱的中部向后伸出分动箱的箱体。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能力高,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传动效率高,能耗低的水陆四驱两栖车。
申请公布号 CN102582384A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7.18
申请号 CN201210055539.8 申请日期 2012.03.06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发明人 贾小平;于魁龙;李炯;李军;张磊;李晓明;杨静波
分类号 B60F3/00(2006.01)I;B60K17/34(2006.01)I 主分类号 B60F3/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水陆四驱两栖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车架(1)上设有车厢,车厢的左、右侧面分别设有一个以上的水密封车门,车厢的前侧面的上部设有水密封玻璃窗,所述车架(1)的前部设有发动机(2),发动机(2)的驱动轴与变速箱(3)的动力输入轴传动相连,变速箱(3)安装在位于发动机(2)后侧的车架(1)上,变速箱(3)的动力输出轴与分动箱(4)的动力输入轴相连,分动箱(4)安装在车架(1)的中部,分动箱(4)具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左前动力输出轴(5)、右前动力输出轴(6)、左后动力输出轴(7)、右后动力输出轴(8)和中后动力输出轴(9),左前动力输出轴(5)由分动箱(4)前端的左侧向前伸出分动箱(4)的箱体,右前动力输出轴(6)由分动箱(4)前端的右侧向前伸出分动箱(4)的箱体,左后动力输出轴(7)由分动箱(4)后端的左侧向后伸出分动箱(4)的箱体,右后动力输出轴(8)由分动箱(4)后端的右侧向后伸出分动箱(4)的箱体,中后动力输出轴(9)由分动箱(4)的中部向后伸出分动箱(4)的箱体,中后动力输出轴(9)与水上传动轴(10)的前端相连,水上传动轴(10)沿前后水平水方向设置,水上传动轴(10)的后端与喷水推进器(11)的动力输入端传动相连,喷水推进器(11)安装在所述车架(1)的后部,所述车架(1)上的左前部、右前部、左后部、右后部处分别设有一个减速器(22),每个减速器(22)分别包括一个壳体(23)和一个动力输入轴,位于左前部、右前部的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分别沿车架(1)的水平方向向后伸出,位于左后部、右后部的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分别沿车架(1)的水平方向向前伸出,位于所述车架(1)左后部的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通过两端带有万向节的左后传动轴(12)与左后动力输出轴(7)传动相连,位于车架(1)右后部的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通过两端带有万向节的右后传动轴(13)与右后动力输出轴(8)传动相连,位于车架(1)左前部的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通过两端带有万向节的左前传动轴(14)与左前动力输出轴(5)传动相连,位于车架(1)右前部的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通过两端带有万向节的右前传动轴(15)与右前动力输出轴(6)传动相连,四个所述减速器(22)的壳体(23)分别以自己的动力输入轴的轴线为中心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车架(1)上,每个所述减速器(22)的动力输出轴(20)分别沿左右方向向外伸出,每个所述减速器(22)的动力输出轴(20)的外端的端面处分别设有插装孔,每个插装孔分别与一个可伸缩驱动轴(18)的里端轴段采用花键配合能滑动地插装相连,每个可伸缩驱动轴(18)的外端分别与一个球笼(17)安装相连,四个球笼(17)对应安装在左前车轮(24)、左后车轮(16)、右前车轮(25)、右后车轮(26)的中心部位;所述车架(1)中部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一个驱动装置(27),二个驱动装置(27)分别沿前后水平方向设置,每个驱动装置(27)的前后二端分别具有驱动轴,位于车架(1)左侧的驱动装置(27)的前端的驱动轴与左前扭矩传递杆(28)的后端相连,位于车架(1)左侧的驱动装置(27)的后端的驱动轴与左后扭矩传递杆(29)的前端相连,位于车架(1)右侧 的驱动装置(27)的前端的驱动轴与右前扭矩传递杆(30)的后端相连,位于车架(1)有侧的驱动装置(27)的后端的驱动轴与右后扭矩传递杆(31)的前端相连,左前扭矩传递杆(28)、左后扭矩传递杆(29)、右前扭矩传递杆(30)和右后扭矩传递杆(31)分别沿前后水平方向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车架(1)上;所述左前扭矩传递杆(28)的前端与二个沿前后方向并列间隔设置的左前提升肘的上端固定相连,位于二个左前提升肘外侧或内侧的左前扭矩传递杆(28)的杆段分别与左前上支撑架(33)的里端采用间隙配合套装相连,左前上支撑架(33)的外端与左前转向节的上部安装相连,每个所述左前提升肘的下端分别与一个左前提升小臂的上端采用左前销轴铰接相连,二个左前销轴沿前后水平方向同轴心设置,二个左前提升小臂的下端处设有左前横下臂(34),二个左前提升小臂的下端分别通过一个左前转销轴(35)与左前横下臂(34)的里端安装相连,二个左前转销轴(35)沿前后水平方向同轴心设置,每个左前提升肘的下方分别设有左前卡板,每个左前卡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车架(1)上,每个左前卡板上分别设有一个左前卡轴槽,当左前提升肘的轴线和左前提升小臂的轴线位于相同的方向上时,位于二个左前提升小臂下端的左前转销轴(35)的轴端分别卡装在对应左前卡板上的左前卡轴槽中,所述左前横下臂(34)的外端与所述左前转向节的下部安装相连,左前转向节安装在左前车轮(24)的中部;所述左后扭矩传递杆(29)的后端与二个沿前后方向并列间隔设置的左后提升肘的上端固定相连,位于二个左后提升肘外侧或内侧的左后扭矩传递杆(29)的杆段分别与左后上支撑架(43)的里端采用间隙配合套装相连,左后上支撑架(43)的外端与左后转向节的上部安装相连,每个所述左后提升肘的下端分别与一个左后提升小臂的上端采用左后销轴铰接相连,二个左后销轴沿前后水平方向同轴心设置,二个左后提升小臂的下端处设有左后横下臂(44),二个左后提升小臂的下端分别通过一个左后转销轴(45)与左后横下臂(44)的里端安装相连,二个左后转销轴(45)沿前后水平方向同轴心设置,每个左后提升肘的下方分别设有左后卡板,每个左后卡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车架(1)上,每个左后卡板上分别设有一个左后卡轴槽,当左后提升肘的轴线和左后提升小臂的轴线位于相同的方向上时,位于二个左后提升小臂下端的左后转销轴(45)的轴端分别卡装在对应左后卡板上的左后卡轴槽中,所述左后横下臂(44)的外端通过销轴与所述左后转向节的下部安装相连,左后转向节安装在左后车轮(16)的中部;所述右前扭矩传递杆(30)的前端与二个沿前后方向并列间隔设置的右前提升肘的上端固定相连,位于二个右前提升肘外侧或内侧的右前扭矩传递杆(30)的杆段分别与右前上支撑架(48)的里端采用间隙配合套装相连,右前上支撑架(48)的外端与右前转向节的上部安装相连,每个所述右前提升肘的下端分别与一个右前提升小臂(52)的上端采用右前销轴铰接相连,二个右前销轴沿前后水平方向同轴心设置,二个右前提升小臂(52)的下端处设 有右前横下臂(49),二个右前提升小臂(52)的下端分别通过一个右前转销轴(40)与右前横下臂的里端安装相连,二个右前转销轴(40)沿前后水平方向同轴心设置,每个右前提升肘的下方分别设有右前卡板(30),每个右前卡板(30)分别固定在所述车架(1)上,每个右前卡板(30)上分别设有一个右前卡轴槽,当右前提升肘的轴线和右前提升小臂(52)的轴线位于相同的方向上时,位于二个右前提升小臂(52)下端的右前转销轴(40)的轴端分别卡装在对应右前卡板(30)上的右前卡轴槽中,所述右前横下臂(49)的外端与所述右前转向节的下部安装相连,右前转向节安装在右前车轮(25)的中部;所述右后扭矩传递杆(31)的后端与二个沿前后方向并列间隔设置的右后提升肘的上端固定相连,位于二个右后提升肘外侧或内侧的右后扭矩传递杆(31)的杆段分别与右后上支撑架(37)的里端采用间隙配合套装相连,右后上支撑架(37)的外端与右后转向节的上部安装相连,每个所述右后提升肘的下端分别与一个右后提升小臂的上端采用右后销轴铰接相连,二个右后销轴沿前后水平方向同轴心设置,二个右后提升小臂的下端处设有右后横下臂(38),二个右后提升小臂的下端分别通过一个右后转销轴(39)与右后横下臂(38)的里端安装相连,二个右后转销轴沿前后水平方向同轴心设置,每个右后提升肘的下方分别设有右后卡板,每个右后卡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车架(1)上,每个右后卡板上分别设有一个右后卡轴槽,当右后提升肘的轴线和右后提升小臂的轴线位于相同的方向上时,位于二个右后提升小臂下端的右后转销轴(39)的轴端分别卡装在对应右后卡板上的右后卡轴槽中,所述右后横下臂(38)的外端通过销轴与所述右后转向节的下部安装相连,右后转向节安装在右后车轮(26)的中部。
地址 100072 北京市丰台区杜家坎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