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康复助行机器人
摘要 一种康复助行机器人,属于助行机器人及康复器械,解决现有康复助行机器人难以灵活通过狭窄环境、运动功能简单、对用户操作灵活性要求较高的问题,以更好满足实际康复需要。本发明包括扶手架、连接架,平板式微型计算机、S型支撑杆和底盘,扶手架通过直线轴承与连接架固定,平板式微型计算机通过支撑座安装在连接架上,连接架通过S型支撑杆安装在底盘上;底盘上装有控制箱,平板式微型计算机加载环境自适应模块、运动意图辨识模块、速度控制模块、跌倒预防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本发明能够自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实现障碍物检测与规避、防止滑坡等功能,提供防跌倒保护,解决了用户运动障碍和机器人操作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申请公布号 CN102551994A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7.11
申请号 CN201110430357.X 申请日期 2011.12.20
申请人 华中科技大学 发明人 黄剑;王永骥;叶见羽;霍卫光
分类号 A61H3/04(2006.01)I 主分类号 A61H3/04(2006.01)I
代理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代理人 方放
主权项 一种康复助行机器人,包括扶手架(1)、连接架(23),平板式微型计算机(2)、S型支撑杆(9)和底盘(14),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架(1)为U形架,U形架两端分别通过扶手套筒(4)连接扶手推杆(5),左边的扶手套筒(4)和扶手推杆(5)之间装有左拉压力传感器(24),右边的扶手套筒(4)和扶手推杆(5)之间装有右拉压力传感器(6);所述连接架(23)为垂直放置的矩形架,扶手架(1)通过四个水平放置的直线轴承(7)与连接架(23)在其四个顶点上固定;扶手架(1)前部左或右侧与连接架(23)左或右竖边中部之间装有侧拉压力传感器(25);平板式微型计算机(2)通过支撑座(3)安装在连接架(23)上;连接架(23)下端装有六维力传感器(8),S型支撑杆(9)一端连接六维力传感器(8),S型支撑杆(9)另一端通过套管安装在底盘(14)上,通过紧固螺钉(10)调节S型支撑杆(9)在套管内的长度;底盘(14)上安装有底座横杆(15),底座横杆两端分别通过轴销连接支撑架(17),底座横杆(15)与两个支撑架(17)的连接处安装有角度传感器(19),两个电动推杆(16)的一端通过轴销连接在底座横杆(15)中部,两个电动推杆(16)的另一端通过轴销分别连接在两个支撑架中部,两个支撑架末端分别安装有万向轮(18);底盘(14)底部中心对称分布安装三个麦克纳姆轮(20),三个直流电机(21)分别通过电机架和轴承固定在麦克纳姆轮(20)的内侧;底盘(14)底部中心安装有倾度传感器(22);所述底盘(14)上表面装有控制箱(11),控制箱(11)的后方底部分别安装有两个激光测距仪(12),控制箱(11)的前方底部安装有六个红外线传感器(13),其中探测方向为左向、前向、右向的红外线传感器各2个;所述控制箱(11)内部装有信号采集电路、电机驱动电路和锂电池,所述左拉压力传感器(24)、右拉压力传感器(6)、侧拉压力传感器(25)、六维力传感器(8)、各角度传感器(19)、倾度传感器(22)、各激光测距 仪(12)及各红外线传感器(13)输出信号通过信号采集电路转换为相应数字信号,送至平板式微型计算机进行处理;电机驱动电路执行平板式微型计算机输出的控制信号,分别驱动各直流电机及各电动推杆;锂电池为各电气部件、平板式微型计算机及各直流电机供电;所述平板式微型计算机加载环境自适应模块、运动意图辨识模块、速度控制模块、跌倒预防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A.环境自适应模块进行下述操作:A1.分析各红外线传感器的数字信号,判断是否左向、前向、右向任意一个红外线传感器返回高电平信号,是则进行A2,否则置环境感知信号Iv=0,左向速度锁定信号Ll、前向速度锁定信号Lf、右向速度锁定信号Lr置0,将Iv、Ll、Lf、Lr输入到电机驱动模块;转A3;A2.置Iv=1,将对应的左向速度锁定信号Ll、前向速度锁定信号Lf、右向速度锁定信号Lr置1,将Iv、Ll、Lf、Lr输入到电机驱动模块;转A3;A3.分析倾度传感器传回的倾角数字信号α,计算重力补偿分量Ff:Ff=G×Sinα,式中,G为康复助行机器人总重量;将Ff输入到运动意图辨识模块;B.运动意图辨识模块进行下述操作:B1.接收用户输入的行走模式指令,重力补偿分量Ff,扶手推杆上左拉压力传感器24、右拉压力传感器6传回的左手推拉力数字信号Fl、右手推拉力数字信号Fr,以及侧拉压力传感器25传回的水平力数字信号Flh;B2.分析用户输入的行走模式指令,确定转向速度最大值Vr’、前后直行速度最大值Vlfb’、左右直行速度最大值Vllr’、前进力阈值Flf’、后退力阈值Flb’、左转力阈值Frl’、右转力阈值Frr’、水平左行力阈值Fll’、水平右行力阈值Flr’、人机相对位移近距离阈值Sn’以及人机相对位移远距离阈值Sf’;B3.判断运动意图,以前向和左向为正方向,顺序包括下述过程:B3‑1.计算转向意图力Frlr=Fl‑Fr;判断是否Frr’≤Frlr≤Frl’,是则无转向意图,否则有转向意图,进行过程B3‑2;B3‑2.计算前后直行意图力Flfb=Ff+Fl+Fr;判断是否Flb’≤Flfb≤Flf’,是则无前后直行意图,否则有前后直行意图,进行过程B3‑3;B3‑3.计算左右直行意图力Fllr=Flh;判断是否Flr’≤Fllr≤Fll’,是则无左右直行意图,否则有左右直行意图;B4.将Frlr、Flfb、Fllr、有或无转向意图、有或无前后直行意图、有或无左右直行意图输入到速度控制模块;C.速度控制模块接收意图辨识模块输入的转向速度最大值Vr’、前后直行速度最大值Vlfb’、左右直行速度最大值Vllr’、前进力阈值Flf’、后退力阈值Flb’、左转力阈值Frl’、右转力阈值Frr’、水平左行力阈值Fll’、水平右行力阈值Flr’。以前向和左向为正方向设定运动速度,顺序包括下述过程:进行下述操作:C1.判断是否有转向意图,是则置转向速度Vr=Frlr×|2×|Frlr|‑Frl’+Frr’|/K1,否则置Vr=0;转向速度转换系数K1为120N2×s/m~180N2×s/m;然后判断是否Vr>Vr’,是则置Vr=Vr’;否则判断是否Vr<‑Vr’,是则置Vr=‑Vr’,否则Vr不变;C2.判断是否有前后直行意图,是则置前后直行速度Vlfb=Flfb×|2×|Flfb|‑Flf’+Flb’|/K2;否则置Vlfb=0;前后直行速度转换系数K2为180N2×s/m~220N2×s/m;然后判断是否Vlfb>Vlfb’,是则置Vlfb=Vlfb’;否则判断是否Vlfb<‑Vlfb’,是则置Vlfb=‑Vlfb’,否则Vlfb不变;C3.判断是否有左右直行意图,是则置左右直行速度Vllr=Fllr×|2×|Fllr|‑Fll’+Flr’|/K3,否则置Vllr=0;左右直行速度转换系数K3为100N2×s/m~150N2×s/m;然后判断是否Vllr>Vllr’,是则置Vllr=Vllr’,否则判断是否Vllr<‑Vllr’,是置取Vllr=‑Vllr’,否则Vllr不变;C4.将Vr、Vlfb、Vllr输入到跌倒预防模块;D.跌倒预防模块进行如下操作:D1.接收两个激光测距仪输入的用户左、右两腿与机器人之间相对位移数字信号Sl与S2,接收意图辨识模块输入的人机相对位移近距离阈值Sn’以及人机相对位移远距离阈值Sf’;D2.判断用户是否处于正常行走状态,以前向为正方向,顺序包括下述过程:D2‑1.判断是否Sn’<S1<Sf’并且Sn’<S2<Sf’,是则为正常行走状态,Vr、Vlfb、Vllr保持不变;否则进行D2‑2;D2‑2.判断是否max{S1,S2}>Sf’,是则为即将跌倒状态,置Vlfb=K4×(2×Sf’‑S1‑S2),Vr、Vllr保持不变;否则进行D2‑3;跌倒速度转换系数K4为‑2.0/s~‑3.0/s;D2‑3.判断是否min{S1,S2}<Sn’,是则为过于靠近状态,分别置Vr=K5×Vr、Vlfb=K5×Vlfb、Vllr=K5×Vllr;否则Vr、Vlfb、Vllr保持不变;靠近速度转换系数K5为0.9~1.5;E.电机驱动模块进行如下操作:E1.接收Iv、Ll、Lf、Lr、Vr、Vlfb、Vllr;E2.顺序执行以下操作:E2‑1.判断是否Lf=1且Vlfb>0,是则置Vlfb=0;否则Vlfb保持不变;E2‑2.判断是否Ll=1且Vllr>0,是则置Vllr=0;否则Vllr保持不变;E2‑3.判断是否Lr=1且Vllr<0,是则置Vllr=0;否则Vllr保持不变;E3.将上述Vr、Vlfb、Vllr合成得到机器人运动的合速度V,根据三轮全向移动要求,将V进行速度分解后分别得到三个麦克纳姆轮的转动速度,将三个转动速度对应的速度控制信号输出到电机驱动电路;E4.判断是否Iv=0,是则向电机驱动电路输出电动推杆正转控制信号,否则向电机驱动电路输出电动推杆反转控制信号。
地址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